上周我们布置了一项语文作业:从《我的叔叔于勒》或《陈涉世家》两篇课文中,任选一篇,改编为剧本,写到作文本上,写的时候,注意内容主题尽量忠于原作,在场景和细节上,可以适当创新。
从交上来的作文来看,很多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涉及到的场景进行细化,让人物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表演。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学生把场景分为家庭(读信、二女婿提亲)、栈桥(一家人散步)、游船(遇风于勒)等不同地点,让主人公通过对话进行交流,从而展示情节、表现性格。
《陈涉世家》中,以地垄上、大泽乡、寺祠旁、军营中……为场景切换,来表现人物。
可见学生的改编能力还是不错的。
不过,在交作业时,出现了一个现象,有学生没有听清楚要求,把作文随便地写到的语文练习本上。
我让重抄一遍,迟迟没有交上。(也许是作业多吧。)
之前,我正想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改编得有趣的作文,在班级上表演一下。
这下好了,不必以小组为单位了,只需要让没听清楚要求、迟交作业的学生表演一下就行了。
这不,今天晚上,终于等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晚自习,在我的多次督促下,在魏震同学的“导演”下,他们准备表演了。
“全体同学,向后转!”表演即将开始,我向学生发出口令。
全体学生放在手中的笔,兴致勃勃地向后转身,等待他们的表演。
“家中读信”、“女婿提亲”、“游船出行”、“羡吃牡蛎”、“遇见于勒”、“船长证实”、“夫妇争辩”、“我给小费”、“逃离游船”……一个个情节随着不同场景、不同方位的转换,表演得还算清晰,同学们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
学生表演中表演结束了,我让学生来点评。
胡瑶同学说:他们表演得很好,故事清楚,人物分明。
刘荣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得表演好像只是在背台词,没有把自己当作那个人物来看,说到是真的于勒时,XX 同学还笑着,不符合课文内容和人物的性格。
……
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表演很认真,也对点评同学表示认同。
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的表演,还只是停留在“表”的层面,就是说,只是把内容串了起来,“演”的味道还不够,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演员,这个我们不作苛刻的要求。
更大的问题是——
我点出自己最大的发现:情节需要有牡蛎,是一种吃的食物,我们同学就用了一些糖果来代替,这也很我想法;若瑟夫给于勒小费,我看演员们就真的使用了现金来表演。我在想,如果不用吃的、花的,难道我们就不能表演了吗?
大家陷入了思考。
学生表演中我提示道:大家一定看过我们的戏曲吧?舞台上要表演千军万马了,是不是一定要牵几匹马上台呢?是不是一定要找一百一千个人来代表军队呢?
不是。有学似乎意识到我说什么了。
对。舞台表演与拍电影电视不同,只需要“比划”一个就行了。这在传统戏剧中,叫“无实物表演”,你把动作做出来,大家就知道什么意思了。传统戏曲中,在舞台上表演晚上活动,不能真把灯全关了,表演伸手不见五指,只需要演员伸出手,瞎划拉就让观众知道,这是晚上,什么也看不见。戏曲《三叉口》演员就这样表演的。
三叉口说着,我也走下讲台,伸出双手,探身向前比划着。
学生们也笑了。
陈佩斯演过一个小品《吃面条》有同学看过吧?
有学生点头。
舞台上不可能真的吃一桶面条,全靠陈佩斯逼真的表演。所以,我们表演课本剧,也不必被实物所限,用一定的语言、动作做出来,能让大家理解就行,这样,反倒更表演考验我们的想象力。
说着,我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大字:想象力。
同学们,我们很多时候,不缺乏勤奋,大家做事都很认真,表演也很投入,只是缺乏——
想象力!学生和我一起说出这三个字。
记得表演前,张雅同学还对我说:牡蛎怎么表现,我就说可以用动作表示一下,但最终还是非用吃得代替吃的,钱代表钱,看来,大家的脑洞有待打开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