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认为对孩子的性教育还为时过早,也不知从何着手,可其实已迫在眉睫,而且教育的对象还包括自己。
周末,在女儿的课外课课堂上,我无意中从教室门缝里看到一幕:一女生MM蒙着眼(课堂游戏需要),摸到了一男生LL的肩膀,男生像被按了开关,一个转身把女生拦腰抱住,一把把她横摔到地上。女生懵了,女儿是她好朋友,立马跑过来声讨男生,第一时间向老师复述过程。老师调解后课堂继续。
回家后我问女儿,事情发生时你怎么想?她说:“我觉得LL在耍流氓!”
我有些惊慌,首先冒出来的念头是:怎么可以把男孩的行为说得这么严重!这样给别人贴标签可不好。本想立马给她一番说教,可又隐隐觉得不对,可以再等等。于是我岔开了话题。
正好当晚有朋友问起性教育的事,就把这事聊开了。聊完后,我庆幸自己当时那么一顿,没有直接往下说。
先理一理我的念头。
当女儿说男孩是在“耍流氓”时,我冒出来的念头可以这样分析:首先,耍流氓是我避之不及的词汇及行为,是成人世界里的东西,不该从一个不到9岁的女孩口中说出。她说出来了,说明她对它有一定的认知,这对她来说还太早了点,我有点害怕和担忧;其次,站在男孩的角度,这只是身体被突然碰触后的本能反应。因为男孩一向是不参与游戏的,他一心在看书。当蒙着眼的女孩突然碰触到他时,他有被惊吓到,惊吓之后是愤怒产生,从而有之后稍显过激的行为——这与“耍流氓”压根搭不上边。所以女儿说他“耍流氓”我觉得过分了。
这样,分析的结论是:孩子们还小,不能用“耍流氓”来定性这件事。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结论是:我逃避“性”的困扰,因为羞怯,因为不知从何下手。
在聊的过程中,当朋友问我:你怎么想?因为是信得过的朋友,我敞开着心,感受我看到的场景:当男孩一个转身,猛地拦腰抱住女孩时,我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能量,记得我的身体还往后倒了一下。当时短暂的沉默后,女儿率先跟老师说:“她就是碰了一下他的肩膀,他就把她打翻在地!”声音里有愤怒,还有一丝慌张。我一下捕捉到了女儿当时的感觉:我的好朋友的身体被冒犯了,我全程目睹了,就好像自己也被冒犯了!
因此,从女孩及女儿这一方来看,男孩的行为确实是有冒犯之处。8、9岁的女孩,身体已在发育前期,身体的界限感已经趋于明朗。她无法找到一个准确的词来描述这种被冒犯的感觉,只好在有限的社会经验里选了一个最有反击力的词。
然后,朋友提起她的一段经历,大学时和同学在海边玩,突然被男生抱住丢到海里,她也选择了“耍流氓”这个词。更证实了我的想法。
带着一丝愧疚,晚上,我再次和女儿谈起这件事情。
“妈妈了解了你昨天说的耍流氓这个词的原因了,是因为你的好朋友的身体被冒犯了,你感同身受,因此很愤怒;在你的认知里,对身体的冒犯就是耍流氓,所以你才那么说,对吗?”
她眼神一亮,有被理解后的激动,也有被清晰后的恍然大悟。她频频点头说是啊是啊。然后又补充说,他不是抱住了MM的腰,而是抱住了她的胸。
“嗯,是的,这种冲击力更大。难怪你这么生气。”
然后我夸她:“你很勇敢!当你的朋友遭到冒犯时,你敢于为她声张正义;所以我也相信,当你自己遇到这种情况时,更会奋起反抗。”
她笑得很自豪。
我也很自豪,因为我对自己有一个突破。虽然我自诩对孩子的教育面面俱到了,但在性教育这一块,我迟迟没有行动,因为我克服不了根子里对性的羞怯,当女儿在这一事件里碰触这一话题时,我第一时间选择避开,并且认为女儿夸大其辞。现在,女儿的勇气让我受到教育。当她大声抗议男孩的行为,当她全无羞涩叙述事情细节,当她毫不妥协地尊重她的真实感受,我真的被教育到了——我该为她厘清更多的东西了,也是时候自然大方地面对性教育这个话题了。
对这句话深深认同:性教育绝不是单一的教育,而是我们价值观的体现。因为价值观里有性的观念,对性的观念决定了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程度。如我所表现,我对性有局限的认识,羞于提及,无法坦然,导致我在这一事件里的第一反应是害怕、躲避及指责女儿。今后如何做?需要我更勇敢地破冰,转变观念,增加认知,清晰界限,走向成熟。
在这片茫茫大地上,受过多年教育的我,性观念有多保守多慌张,不经历此事件我不会清楚。回避甚至指责是我的姿态。林奕含说:任何关于性的暴力,都不是施暴者独立完成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协助施暴者完成的。女儿这件事情虽然远没那么夸张,但观念没有转变的我,及我们,会不会在大环境里,糊涂地充当着“协助者”?
惊出一身冷汗,然后拥抱自己,感谢自己适时的觉察,感谢我亲爱的朋友。最要感谢勇敢的女儿。
当然,事情的最后,我还和她还明确了一个事实:男孩LL肯定是无心之过,只是在行为上有冒犯之举。这也是他在被打扰的情况下的一种过激反应,你和你的朋友可以选择原谅他的行为,你们仍然是友好的同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