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23216/b10d5876751fa23c.png)
上海常见的河鲜除了四大家鱼,鳙鲢草青以及鲫鱼、鳊鱼、鲤鱼和不怎么受人待见的昂刺鱼(学名叫黄颡)和塘鳢鱼外,贝壳类也是人们喜欢的河鲜。最有名的当然是河蚌、蛏子、蚬子和螺蛳。其实除了这些外,还有一种类似于小河蚌,长得和河蚌很像,但是比河蚌小很多。具体叫什么名字,至今找不到学名。凭着儿时的记忆,当地人称之为“蛏”。
当时的农村每到车沟时节,在裸露的河床上满是螺蛳,在河床的软泥上还会有一汪汪小小的水迹,用手往下一挖要么是河蚌,要么是蛏。
到了城市以后,在菜市场却从来没有看到它的身影。它不是菜场里常见的花蛤和文蛤,这些贝壳类都呈三角形,而这个蛏是细长的卵叶型。
它们确实很像菜场里卖的蛏子,但这蛏子,它们的壳近乎透明,看上去是那么薄,好像一捏就碎的样子。而蛏的壳是黑色或棕褐色,上面有一条条黑色细线。
它的壳相当结实,而且还有一定的厚度。简直就是小一号的河蚌,只是没有河蚌长得那么饱满圆润,丰厚肥实。(我这里说的河蚌不包括产珍珠的珍珠蚌。珍珠蚌有一个标志性的三角旗)
蛏是河鲜,味道却有点像海鲜。比常见的河蚌肉要细腻得多,味道也更为醇厚。蛏简单的做法就是水煮,放几根小葱,就像煮文蛤花蛤那样,煮熟的蛏张开了嘴巴,汤汁乳白而鲜美。当然也可以把蛏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把肉挖出,与春韭同炒,那是一道美味佳肴。
蛏在农村还有一个最大的用途,也是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就是加工它的壳来做一件农村厨房离不开的去皮工具,我们称之为“蛏壳”。
吃完了蛏以后,挑选没有破损的蛏壳,洗净,然后把它厚实的壳放在磨刀石或者家里水泥板上打磨。一边磨,一边在磨的地方洒上水,以免“烫”手。
慢慢的,壳下白色碳酸钙随着水流出,磨不多久,那壳就被磨破,出现一个细长的小口子。随着打磨时间增加,那口子逐渐增大。
口子内侧边缘被磨出了壳的本质,近乎透明却很锋利,有点宝剑锋自磨砺出的味道。根据各家的需要,这口子磨到合适即可,一下子可以磨好几个。这个简易的去皮工具就已经完成,用清水洗一下,就成了厨房里的好帮手。有时突发奇想,这是不是古代石器时代先民生活的残存痕迹?
那时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蛏壳,用它来给黄瓜、茄子、丝瓜葫芦等去皮相当给力,丝毫不逊于现在的不锈钢刨刀。而且还可以根据你去皮对象的不同,随意打磨你需要的蛏壳口子大小。
如果某种蔬果的皮比较厚,那留的口子就大一些,否则就小一些。所以厨房中一般都摆放着大大小小几个蛏壳,按照需要使用。一旦哪天发现某个蛏壳已经钝了,去皮效果不好了,那等下次有机会再做一个,简易方便。小小的蛏壳给农家带来了诸多便利。
可惜现在的河里几乎已经看不到这种可爱的小贝壳,或许是水质的缘故,也可能是捕捞过度的原因。如今农家的厨房里也无法寻觅到这天然去皮刀的影子,一切只能在回忆中。
今天偶然看到汪曾祺的散文中提及硨螫的短文,想起了小时候看到过的蛏。硨螫在上海农村没见过,所以也不可能像汪先生小时候那样磨了以后可以吹小曲,我的蛏只能把壳磨了以后做去皮刀,但似乎更加便民利民。
2019.3.20 草作
2019.3.23 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