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连载小说
[历史]宋朝进行时(173) 一生劲敌

[历史]宋朝进行时(173) 一生劲敌

作者: 野狐狸_ | 来源:发表于2019-04-01 12:56 被阅读131次

    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72)危机初现

    第六章 对垒

    173 一生劲敌

    天禧三年六月初六,寇准正在回京的路上。

    当天,司天监发布了一个天文现象——太白昼见,引起朝野上下一片震动。

    太白就是金星,太白昼见,就是说金星在白天出现了。

    搁到今天,人们有了天文知识,对此类现象也不会大惊小怪,顶多赞叹几句空气质量真好,天空能见度很高。但是,回到一千多年前,太白昼见的现象却被赋予了另一层政治含义——女主昌!

    言下之意,女人要得势!

    不用明说,那些政治神经异常敏感的官员都联想到了眼前那位刘皇后。

    事实上,朝廷的局势已经危如累卵。

    就在一个月前,赵恒又一次突然病倒,刘氏抓住这次机会,发布了两个重要的军事任命,把自己的前夫龚美和一个心腹将领提拔到了禁军重要岗位,掌握了禁军三衙的控制权。

    朝中人人都看透了刘氏的政治野心,按照目前的态势,一旦赵恒的身体有变,一场激烈的后党和帝党之争必将上演。

    六月十三日,寇准来到京城,出任宰相。时隔三年,朝中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

    好友王旦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这位长期劳心操肺的老臣直到死时仍对没有劝止赵恒封禅耿耿于怀,嘱咐家人在他死后为其剃去头发,穿上僧衣(削发披缁),以表达悔恨脱俗的愿望。

    王旦一走,取而代之和寇准搭班的是向敏中。向敏中也是寇准的同年,和他关系不错。按照赵恒的安排,向敏中类似于毕士安、王旦的角色,既能支持寇准干事,又能防止他过分“激动”。可惜的是,寇准刚上任才三个月,向敏中却突发中风,一病不起了。撑到第二年年初,向敏中也去世了。

    老对头王钦若在王旦死后当上了宰相,却因为得意忘形,出了廉政问题,被人排挤出了宰执班子。

    寇准是铁杆的太子党,他希望赵恒一旦一命呜呼,就由自己扶持太子即位。太子年纪小不要紧,由他老寇代劳就是了。至于刘氏嘛,有空可以继续玩她的拨浪鼓去。

    目前,寇准是唯一的宰相,拥有说一不二的地位,由他率领的文官集团去对抗区区一个女人,应该不成问题。但是,他没料到,文官集团并不是铁板一块,而且,一个最强劲的敌人已经来到他的身边。

    就在寇准被任命为宰相的时候,有一个人也来到了中书,被任命为副相,成为寇准的新搭档。


    丁谓。

    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人,乾德四年(966)生,年轻时就以文采出众闻名,宋初文学家王禹偁曾对他的诗文作出极高的评价,甚至认为他能和唐代文学名家韩愈、柳宗元相媲美。得到名流的赞誉后,丁谓的才名远近皆知。他成了人人看好的潜力股,还没等参加科考,就被朝廷高官招为女婿。

    淳化三年(992),丁谓参加科考,他不负众望,高中进士第四名。

    当时的殿试成绩公布,可比现在的高考网上查分还要激动人心,它采取的是现场唱名的方式(胪传殿唱)。那些历经千辛万苦,完成最后一考的考生,集体站在大殿下,等待命运的宣判。考生的名字按照名次从高到低一个个报出来,听到名字者直呼阿弥陀佛,祖宗保佑;没听到自己名字的,失魂落魄,估计只能扶着墙出去了。

    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换做别人,早该乐成一朵花,而丁谓却还嫌太低,直接在殿上抱怨起来。因为那次科考的状元叫孙何,他是丁谓的好朋友。丁谓觉得两人本来水平差不多,这回自己落后了,很没面子。当时主持殿试的太宗赵光义也很幽默,劝慰牢骚满腹的丁谓说:“甲乙丙丁,合居第四。”谁让你姓丁呢?

    皇上都出来打圆场了,丁谓当然不敢再说什么。不过没关系,考场比完,还有官场。

    应该说,科举入仕的官员,个个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文章水平不会差到哪里去,但若论处理实际政务,却未必人人胜任。而丁谓确实是个极其聪慧的人,他不但以文采著称,更对吏道无师自通,在每个岗位上都留下了卓越的政绩。

    丁谓从饶州通判做起,才过三年,就因为善于处理茶盐事宜,提升为福建转运使。不久,又出任夔州路转运使,当时,那里杂居着一些少数民族群体(溪洞夷人),经常要寇掠内地。丁谓到任后,招抚并用,很快恢复了地区的和平稳定。地方百姓感念他所作出的贡献,多次集体要求他留任。

    当官当到百姓拦道挽留,丁谓的仕途第一站干得非常成功。

    景德元年(1004),担任转运使五年后,丁谓被召回朝廷,出任权三司使。没干多少时间,澶州之战发生了,他被派到靠近前线的郓州(今山东东平)担任知州,后又兼任郓、齐、濮三州安抚使,负责黄河沿岸大片地区的战时秩序维持工作。

    一次,辽军的骑兵大举侵犯,境内的百姓吓得四散奔亡,不少百姓来到黄河边上,争相渡河逃生。因为事发突然,河边人多船少,开船的人想发国难财,开始坐地起价。难民抢着渡河,船夫趁机抬价,辽国又追兵迫近,河边顿时乱成了一锅粥。面对乱象,丁谓命人从监牢里拉出了一批死刑犯,在河边当场斩首,严令众人听从调度、遵守秩序。看着河边齐刷刷滚落的一堆脑袋,难民再不敢抢船,船夫也不敢哄抬物价,撤离的秩序逐渐稳定下来。同时,丁谓还派人在河边张起旗帜,敲打刁斗(军用警戒器具),故意大造声势,来犯的辽军以为这里屯有大量宋军,最终引兵而去。由于丁谓临危不乱,处置得当,全体百姓得以安全撤离,维护了一方安宁。

    澶渊之盟后,丁谓继续回朝担任权三司使。三司使是执掌全国财政的重要岗位,在这里,他又表现出出色的理财能力。景德年间,丁谓组织编撰了《景德农田敕》和《景德会计录》,推动了全国性的户口和土地数量。

    宋代缴税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土地拥有量,很多土豪大户为了逃避税收就千方百计隐瞒实际情况,少报漏报土地田亩数。丁谓的普查,使得朝廷更加完整地掌握了全国财赋状况,并大大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因此,可以说,丁谓又办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

    关于描述丁谓才能的例子,远远不止上面这些,最为人熟知的,还是那个“一役三济”的故事。

    大中祥符年间,皇宫发生了一场火灾,火势很大,烧掉了不少宫室,赵恒让大家想办法修缮一下。当时修缮工程遇到了三个困难,一个是修宫室需要大量泥土,但是在京城内并没有现成的泥土可取,只能从其他较远的地方挖土。二是修宫室还需要许多木头、砖瓦等建筑材料,而宫室地处京城中心,旁边是市坊区,外面的大型材料想运进来很不容易。三是宫室修缮完后,还会剩下一堆破砖烂瓦等着清理。

    面对任务,很多人都面露难色,丁谓却主动当起了修葺使,用一个极妙的办法解决了三个难题。

    丁谓经过周密规划,实施了一个一举三得的方案,先是从筑宫室地基开始,挖几条深沟,一直延伸到开封汴河,引汴河水灌入大沟中,形成了几条人工河。如此一来,那些挖沟所得的泥土可以直接为修缮宫室所用,而外部的木头、石块等建筑材料则可以通过人工河用船只运送进来。用河水来运材料,自然比人扛马拉更省时省力。等宫室修缮完成后,丁谓又命人用那些剩余的建筑垃圾回填人工河,使得河道重新变为街衢。


    用现代眼光看,这是统筹原理在建筑领域的妙用,放到现在可能并不稀奇,但是若从当时的背景去看,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更何况,想出这个妙计的丁谓并不是什么工程专家,他可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书生。

    这个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它被原原本本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之中,所谓,“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边远地区、战乱地区、专业财政岗位,丁谓每到一处都能干得风生水起。如果时间停留在景德四年,我相信,所有的史书都会对丁谓不吝赞美之词,他真是个才华横溢、无所不能的奇才。

    然而,到了大中祥符元年,丁谓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岔口。

    对古今中外的读书人来说,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一旦步入社会,他们经常会面临现实和理想的选择问题,书上是家国兴亡,现实是柴米油盐,书上是仁义道德,现实是弱肉强食,书上是君子坦荡,现实是尔虞我诈。理想和现实契合的时候很少,矛盾的时候却很多,只等待你做出选择。

    天书封禅开始了,对于大多数官员来说,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次选择的机会。是主动迎合,把它当成一次升官发财的机会,还是犯言直谏,坚守心中的良知,亦或是消极应对,在理想和现实中求取平衡?

    丁谓也面临着一个选择。

    以他的智商,不会不知道天书封禅是怎么一回事,但对名利的极度渴求战胜了一切,他只想释放自己的才华,博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他选择了第一个选项,没有丝毫的犹豫。

    那些庸庸碌碌之辈都已高高在上,为什么我要久居人下呢?

    我的智慧,又岂是区区一个三司使能够满足?

    封禅,就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好机会!

    甲乙丙丁,何居第四?

    封禅活动一开始,丁谓又是报祥瑞,又是写颂文,表现得积极主动,给赵恒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当然,拍马屁的人多的是,光靠这些还远远不能使丁谓脱颖而出。

    东封西祀,免不了要花钱,赵恒内心想着把场面搞大点,又怕财政吃不消。王旦等人也不断拿此说事,劝赵恒悠着点。此时,作为执掌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丁谓的意见就比较关键了。

    早在泰山封禅之前,赵恒就亲自召见丁谓,询问国家经费能否支撑封禅的需要。

    这要是换成了王旦,不管国库里有多少钱,肯定是拿出账本,掰着手指告诉赵恒,养兵要花钱,养官要花钱,救灾要花钱,岁币又快要交了……你看这个封禅活动是不是将就一点……

    赵恒一心想封禅不假,但事情搞到什么程度却是可以有所掌控的。如果此时丁谓能够动一动小聪明,让赵恒少浪费点钱财还是能办到的。

    很可惜,丁谓觉得这是一个讨好皇上的最好机会,他知道赵恒内心希望得到怎样的答案。于是,丁谓掷地有声地告诉赵恒:

    “大计固有余!”

    言下之意,朝廷收入完全可以支撑封禅活动的需要,甚至还会有点结余。

    赵恒得到这个回答后,如释重负,开始放心大胆地折腾起来。此后的西祀汾阴,天书祥瑞、圣祖降临等活动,丁谓也是竭尽所能满足赵恒需要,肆意挥霍太祖、太宗两代人好不容易积累的钱财,即使国库虚空也在所不惜。

    如果说,丁谓替那些神鬼活动结账买单,只是因为正好摊上财政部长这个岗位,那么,在修建玉清昭应宫这件事上,他绝对是难辞其咎的。

    大中祥符二年,赵恒突发奇想,要修建一座华丽的玉清昭应宫来满足自己的拜神活动,由于工程量太大,预计耗费钱财太多,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赵恒见众意难违,就找丁谓商量这件事,看能不能想个法子让大家把这个工程预算给批下来。

    丁谓听完,意味深长地看了赵恒一眼,慢慢说道:“陛下富有天下,建一座宫观来供奉神仙,有什么不可以呢。”

    赵恒听后,点头就像鸡啄米,谁说不是呢,可王旦他们不这么想啊。

    丁谓也不急,接着说:“现在皇上没有孩子,建一个宫观,正好可以用来祈福,好让上天为大宋送来一个皇子。群臣不知道皇上有这层意思,所以才会阻扰,皇上把意思说明白不就可以了吗?”

    赵恒一听,顿时豁然开朗,我怎么没想到用这个理由对付反对者呢?

    不得不说,丁谓确实机智过人。用求皇嗣的借口来修玉清昭应宫,立刻把经济问题变成了关系宋朝江山延续的政治问题。如此上纲上线,谁还敢说半个不字?

    丁谓略施小计,就帮赵恒解了套。

    光出馊主意还不够,丁谓帮忙帮到底,直接负责起玉清昭应宫的修建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建设规模被进一步扩大,工期进度也被大大压缩,为了如期完工,他不但要求工匠白天加班加点,甚至晚上还得点着蜡烛赶夜工,搞得人们苦不堪言。在丁谓的催逼下,原本预计十五年完成的工程,只花了七年的时间就完工了,建成后的玉清昭应宫达两千六百一十区,内部装饰穷极奢华,所耗钱财近乎宋朝两年的财政收入。

    为讨好赵恒,丁谓肆无忌惮地浪费资财、役使民力,他的名声也随之一落千丈,他和王钦若等五个人因为在封禅行动中表现最卖力,被人称为“五鬼”。

    当不当鬼,丁谓并不在乎,他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些反对者的言论,丝毫不会消减他攫取权位的欲望。只花了六年时间,他就由权三司使而升任参知政事,进入宰执行列。

    大中祥符九年,丁谓因受到指责太多,被外放为平江节度使、知昇州,可仅过了两年,他又回到了权力中枢。

    天禧三年六月,丁谓和寇准一同回朝。

    可怕的对手,一生的劲敌。

    上一篇 [历史]宋朝进行时(172)危机初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宋朝进行时(173) 一生劲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dq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