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19-10-04 11:00 被阅读0次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 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相关文章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

  • 金银木

    诗袖组织了《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八法[https://www.jianshu.com/p/ff57de9c...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冯 振 陳科揚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开国至...

  • 问藕

    今年雨雹多,一度以为看不到荷花了。恰诗袖组织的《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十一法[https://www.jia...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22

    第54法:第三句一二及四五六字用“如此”二字者。 如元·杨维桢《张士诚席上作》 江南岁岁烽烟起,海上年年御酒来。 ...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8

    第44法:“纵”字用在第三句第三字者。 如唐·杨凌《明妃曲》 汉国明妃去不还,马驮弦管向阴山。 匣中纵有菱花镜,羞...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20

    第48法:“惟有”、“只有”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者。 如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21

    第51法:第三句以“若为”二字作起者。 如唐·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6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

  •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7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韦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poj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