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在自己不注意的时候,回归了原型。”
蔡崇达的《皮囊》
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我认为是回忆性散文,一共13篇,“皮囊”是其中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本书的书名,那些故事都发生在福建海边的一个渔业小镇上。
1.皮囊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
阿太是“我”外婆的母亲,他活到了九十九。在大家眼里,她像一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外婆五十多岁去世,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葬礼上却一声都没哭。她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把手指切断了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她曾把不会游泳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差点溺水。
但是,九十二岁的阿太攀到屋顶补一个窟窿摔下来动不了了对她的曾孙也就是作者说:“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都是颤抖的,一个从来不愿意被肉体牵绊住的阿太,灵魂突然被困于皮囊中无可奈何,她的无助的呼唤化成一股力量直击内心。
2.母亲的房子
“我要建房子。”
“她像商场里看到心爱的玩具就不肯挪动身体的小女孩,倔强地重复她的渴望。”
母亲对于建房的执着可能刚开始让人有点不理解:家庭本就拮据,父亲又生病需要医药费,马上就要拆迁,但母亲宁愿每天晚上去菜市场捡人家不要的菜叶,建房子时边帮工边看管加油站,累到得“急性肠胃炎”,还坚持建四层楼房。
直到后来才明白,那是她对父亲的爱情,为了提高一家之主在人前的地位。当人对一件事情偏爱到极致时,也许会丧失理性。
3.张美丽
“小镇的每个人,都在经历内心激烈的冲击,他们一方面到处打听那些勇敢迈进舞厅的人,打听那白白的大腿和金色的墙面,另一方面又马上摆出一种道貌岸然的神情,严肃地加以批评。”
张美丽本人乖巧美丽。喜欢上一个跟着轮船来小镇进货的外地男人并且发生了关系,在这个传统的小镇,张美丽的行为是为传统礼教所不容的,传说她自杀了,她的房子成了鬼屋,她也成了被身体欲望所控制支配的代表。
直到有一天镇上传来张美丽结婚的消息,那个男人做生意发达了回来迎娶她,他们一起去了外地。可没两年,张美丽又离婚回来了,在镇上开了一家店,白天外面转着彩带,晚上灯光明亮,看不清里面是做什么的,镇上的人们表面上都嗤之以鼻,猜测里面在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在她店子前面写下了很多骂人的话。
张美丽把店子改成海鲜酒楼,建立海上娱乐城,人们从不光顾,她出资修学校校舍,尽管资金不够,校长仍然没有接受,捐资修祠堂,也没有被接受,她倾尽所有想要得到大家的原谅……
“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我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我只是把我觉得美的、对的、我喜欢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没有作孽……”
她绝望了,一头撞死在祠堂门口,海上娱乐城被一把火烧了,人们放起了鞭炮庆祝。多年后,海上娱乐城重建,夜夜笙歌,有人说:“有欲望就有好生意。人民币教的。”
一个勇于追求自由爱情,打破传统的人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充斥着传统观念的小镇,注定成为牺牲者,一个人改变不了世界,一个人的意识敌不过群体意识,即便她从来没有做出过伤天害理的事,反而造福乡邻,但人们仍然无法抛弃多少年传承下来的祖宗观念接纳她。
“她终究是个小镇姑娘,要不她不会自杀的。”
人就是如此矛盾的,一直在追求自由,最终却仍然不能从心底里摆脱束缚,人性的解放始终是有限的,而张美丽的爱情,就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是不彻底的叛逆,她的精神仍寄托于求得大家的原谅,但伟大的事物最可敬的都是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开创性,而张美丽无疑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除了这三个故事,还有很多,重症病房里形形色色的病人、给人提供精神寄托的神明朋友、邻居阿小和香港来的阿小、淹没在城市的洪流中的天才文展、执着于活得自我终被自己心中的执念杀死的厚朴……作者蔡崇达作为一个这些人生命过程的亲身接触者,在剖析他们的时候更多地是在进行自我剖析。
写作的人应该都有体会,把自己的生活当成写作对象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因为在娓娓道来的时候,你的优点缺点都会原原本本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你必须要先从心里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有足够的勇气不加修饰地告诉别人。
“只有当一个写作者,彻彻底底地解剖过自我一次,他书写起其他每个肉体,才会足够的尊敬和理解。”
一个写作者若一开始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写他人,他就无法感觉他人生命的痛感,只有先剥开外壳,剖析自我,明白生命的构造,才有可能多一份理解。
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
很多人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他人,但是他经历过什么复杂的境况才最终成为这样一个个体你不一定知道,为此,我们都应该高呼“理解万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