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借“大乘”轻“小乘”

作者: 妙音居 | 来源:发表于2017-11-07 10:26 被阅读199次

汉传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究其原因除了“因缘际会”一类玄之又玄的解释外,一般还有两类解释:

从道德教化的角度上讲,中国固有文化中儒家的“慎独、修身”和道家的“清净无为”等修持已经能替代小乘佛法的说教。

从文化传承上讲,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家文化呈现冲突并融合的局面,诸多佛门学者为了使外来的佛法根植于中国,有意无意地以道家、儒家的思想解释佛法,这就促使学者找到三家的“共通点”。

小乘佛法以此岸为苦海,主张通过个人的修行以期达到来世的超脱,这与儒家重现实的精神背道而驰。而大乘佛法中“心性论”的一面恰恰与儒道两家思想有兼容并蓄的可能,之后中国大乘佛法的重要代表“禅宗”便是这这种融合的产物。

因此对于重觉悟、重心性、重境界、重气度的汉传佛法而言“小乘”一词一般为贬义词,是“自了汉”、“焦芽败种”的代名词。但是,“大乘”佛教徒真的有资格轻视小乘佛法吗?

从根源上来说,以小乘为主的南传佛法源自上座部,而大乘佛法源自大众部的一些分支,若论传承则资历较深的上座部或许跟贴近原始佛教。

从称呼上说,“小乘佛教”是大乘佛教徒对其的称呼,而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小乘。相反他们认为大乘非佛说,是后世僧人随意发挥甚至杜撰的。

小乘佛法虽然以自我的解脱为主,达不到佛家“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但是小乘佛教徒在自我解脱的同时必然影响他人,而且南传佛教中积极服务社会大众的僧侣不在少数。相反,汉传佛法虽然有自度度他的气魄,但是一生隐居深山、以枯坐细思为进德之功的僧侣亦不在少数。

以笔者看来,从佛理上讲小乘佛法并不是与大乘佛法对立,而应该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大乘佛法“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的心量自然大气磅礴,值得汉传佛教徒引以为荣。但是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修持上来讲“未能自度,而度他人,无有是处”是值得大乘佛教徒反观自省的。

《地藏十轮经》中说:“三乘皆应修学,不应骄傲,妄号大乘,谤毁声闻缘觉乘法。”

当下很多人并不能真正地体悟大乘佛法的精神、将大乘佛法的精神作用于实际,相反以“大乘佛教徒”自居轻视小乘佛法的行持;无视持戒熄妄而处处效仿“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大修行人才能随缘示现的行止;以谈玄说妙、高谈阔论为大乘佛法,而以勤修苦练、脚踏实地为小乘佛法。

如同《坛经》中的记载,六祖慧能大师并没有原则上反对神秀大师的“渐悟”法门,甚至承认神秀大师的方法有利于初学者。只是到了一定境界后需要有个质的提升,这时继续“静坐观心”的法门就不太妥了。

慧能大师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更能点破接近零界点的修行者,但是若没有渐悟的基础又何来顿悟的结果?我们即使倒背《坛经》,试问我们能顿悟吗?

大小乘的道理也是如此,大乘的境界需要以小乘的修持为基础。很多人拒绝小乘的苦修,却只向往大乘的潇洒,披着大乘的外衣贬低小乘,这些都是不如法的行为。

请莫再借“大乘”贬低“小乘”,请先达到小乘的要求再谈大乘,大乘小乘不在于派别和名分,而在于自己的修行与领悟。

相关文章

  • 莫借“大乘”轻“小乘”

    汉传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究其原因除了“因缘际会”一类玄之又玄的解释外,一般还有两类解释: 从道德教化的角度上讲,中...

  • 《心灯》(三)读书笔记 17 ②

    佛法分大乘和小乘,大乘是自利利他,小乘是自利不管他。通常佛教把阿罗汉称为小乘行者,把菩萨称为大乘行者。修大乘的人、...

  • 人生当执着

    佛教之中关于大乘小乘的问题,我一直以来都不甚明白。只听闻小乘修行自我,大乘普度众生。小乘是小舟度小我,大乘是...

  • 大乘,小乘

    小乘独善其身。只度自己。 大乘兼济天下。普度众生。

  • 2018-08-18

    佛法分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由度己及度人,大乘佛法由度人及度己。中国就是一个信奉大乘佛法的国家。 被佛法浸润...

  • 什么是大乘见?大乘见必须以哪些为根本?如来正法

    记住同学们,大乘见必须以小乘见为根本,不懂小乘见之理,岂论大乘见,那是骗人的话。什么是大乘见?体空观。体空观就...

  • 什么是大乘见?大乘见必须以哪些为根本?如来正法

    记住同学们,大乘见必须以小乘见为根本,不懂小乘见之理,岂论大乘见,那是骗人的话。什么是大乘见?体空观。体空观就是大...

  • 大乘与小乘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 不管他人 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 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 度他 既...

  • [转载]小乘和大乘的观:无常苦空无我与常乐我净

    小乘和大乘的佛法修行主体,都是练习观。 但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 在我看来, 小乘主要练习观察所观的对象, 大乘主...

  • 释迦牟尼与过去六佛

    佛教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之分。《西游记》中的唐僧,修得便是小乘佛教。不过,自隋唐之后,汉地修得多是大乘佛教。 这里...

网友评论

  • 乐之读:大乘和小乘是佛陀按所化机的不同根器开示的不同法门,三转法轮,角度不同,八万四千法门,无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大乘不应贬低小乘的独善其身,小乘也不应贬低大乘的偏离教义
    妙音居:@乐之读 👍👍
  • 瞿栾镔:赞
    瞿栾镔:@妙音居 应该的
    妙音居:@Airce 谢谢
  • 妙音居:学佛还是应该脚踏实地,而不是好高骛远。
  • 北池鱼: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便是入魔道。
    妙音居:@赵大山 👍👍
  • 石竹:学习了☕☕☕
    妙音居:@屿木 过奖🙂

本文标题:莫借“大乘”轻“小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md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