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忘忧社教育,不是那么简单
教育,请用到“需要层次说”(《教育,不是那么简单》之学校篇11)

教育,请用到“需要层次说”(《教育,不是那么简单》之学校篇11)

作者: 探索前行 | 来源:发表于2018-11-22 11:26 被阅读4次

    “需要层次说”,是马斯洛的伟大理论!

    人类的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即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尊重即地位与得到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种需要由低到高排列。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

    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运用到这个五种需要的层次,那么教育的效果可能就会好得很多!

    一、生理需要

    这是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气和健康。

    幼儿的生理需要其实很简单,就是吃喝拉撒睡,就是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就是要保证让他们拥有安全感。但是有的时候,不是幼儿园没有这些条件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是幼儿本身的不习惯,就变得无法满足了。也不是幼儿园环境和老师有问题,而是幼儿本身的应激反应,有的幼儿就会感冒,有的幼儿还会做恶梦,就变得没有保障好幼儿的身体健康。

    有一个小女孩,不满三岁,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一定要从家里带一床小绒毯,否则就会不停的哭闹,但是只要让她抱着她的小绒毯,她就会安静了许多。回到家里面,她会立即放下小绒毯,但是在幼儿园里,她就时时刻刻抱着她的小绒毯,吃饭抱着,睡觉也抱着。有时候看她抱得那么辛苦,想哄着让她放下小绒毯,哪有那么容易啊,越是哄她,她就越是不愿意。

    有一个小男孩,四岁多一点,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哭闹倒不是很严重,但他就是不吃饭,而且是一整天都不吃,无论老师怎么哄劝都不吃,他的嘴巴特别会说:“爸爸说:不能随随便便吃人家的东西!”在晚上送他回家的时候,老师跟他的爸爸说:“你要教你的儿子,可以吃幼儿园的东西,要吃老师喂的饭!”他的爸爸也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了,他嘴里也答应得好好的。第二天,他的爸爸也担心他饿着,早餐就在街上的早餐店里吃饱以后,才送来学校,而且还买有比较多的其他的零食。结果他就只吃他的零食,他就只喝他自己带来的水,不吃学校的任何东西,老师也是想尽了办法,都不凑效。第三天,还是如此。第四天,还是如此。第五天,不来了,他的爸爸主要是担心这样下去,会把他饿坏了。

    也有一个小女孩,三岁多一点,很快就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但是她比较能吃。刚开始老师并没有注意,在下午吃粥的时候,只要她还要,老师就给她,反正就觉得她吃得比较多了,也没有想到要去控制她,以为她的饭量就是有这么大,以为她会跟其他的小孩一样,吃饱了会自己放碗。可是到下午送她回家的时候,在车上她大喊肚子痛。我才发现这个小女孩的肚子圆圆的,象个小皮球,很明显这是吃饭过量了。我让跟车老师抱着她,双手托着她的肚子,把她送回了家,对她的家长说明原因,并请她的家长注意观察。

    她的家长轻松地说:“没有问题的,平时在家里她就是这个样子的,每天都是吃得这么饱。”

    说真的,真是吓死我了。

    回来以后,我批评了当班老师。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能有多大的饭量,难道老师没有一个估计么?明显过量了,也不去加以控制,有那么笨吗?

    小孩在幼儿园里面,也许是幼儿园的原因,也许是幼儿本身不习惯的原因,也许是家长太过担心和宠爱的原因,连人类最低层次的需要都无法得到满足和保障的话,叫他们怎么可能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叫他们怎么可能去安心交流和学习呢?

    二、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幼儿入园时的应激反应,分离焦虑,都是因为感觉不安全而引起的。也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宠爱,也会感到不安全。

    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是一个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去广东打工了,从小都是奶奶带大的。入园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也完全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

    有一天晚上,他的妈妈从广东打来电话跟我说:我们幼儿园是不是有老师拿着小刀恐吓他的儿子啊,他的儿子晚上睡觉都会感到害怕。

    我不顾夜已经很深了,立即打电话向这个小男孩的带班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啊,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呢?幼儿园里又没有小刀,她去哪里得小刀?

    第二天他的奶奶又来跟我说这件事情,说是媳妇打电话回来,让她来幼儿园了解一下情况。

    怎么会有这么恐怖的事情发生呢?完全没有的事情啊!

    我和他奶奶,还有带班老师,一起慢慢地问小男孩,是谁拿刀恐吓他?是在什么地方恐吓他?他说了半天,就是说不出来具体的情节。按道理来说,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孩,如果真有此类事情发生的话,是可以说得清楚一些具体情节的。

    最后小男孩终于表达出,他是做了一个梦!

    可能是刚刚做完那个梦,刚好他妈妈打电话回来跟他聊天,他就把梦中的事情说出来,可能他表达得不够清楚,也可能他妈妈本来就很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就引起了这一场天大的误会。

    原来只是小孩在家中睡觉的时候做的一个恶梦,把梦中的事情搬到了现实。吓坏了他的妈妈,吓坏了他的奶奶,当然也吓到了我!

    记得当时,我还根据这件事情写了一篇文章:《五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说谎》,这个孩子,说谎不是一种故意,也不是一种恶意,只是为了增加自身内心的一种安全感。只是可惜,因为时间过去得太长了,我的电脑系统也曾经几次崩盘,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找不着了,也不记得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了,很遗憾,要不然我也会收藏到我的这本书里面来。

    小孩在幼儿园里面,如果没有了安全感,哪怕只是一些误会,生活在不信任的生活之中,生活在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御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师都不能做到信任和依赖,请问他又怎么可能安心去学习呢?要想让小孩感到安全,除了幼儿园要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以外,除了老师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以外,家长的积极配合,也是很关键的啊!

    三、社交需要

    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缺乏社交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这里可能重点要说一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几乎感受不到“爱”的存在。这么说可能很多在外打工拼搏的家长很不服气。谁说我们对孩子没有“爱”?!每次回家,那大包小包的衣服,那大包小包的玩具,那大包小包的好吃的,都是给孩子准备的啊!难道那不是“爱”么?那确实是“爱”!但是“爱”不是用物质就能完全表达的。当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时候,“爱”还需要亲情的教育和高质量的陪伴!

    任何关爱都比不上父母的关爱,这是事实,但是并不是说老师就可以推卸责任了。当然一个班几十个孩子,要想老师完全顾及到每一个孩子,确实也有很大的难度,只能说尽量吧。

    当感觉自己活在这个世上可有可无的时候,甚至是多余的时候,心里必然有太多太多的忧伤,无处去倾诉,无处去化解!

    留守儿童在家里没有得到温暖,没有得到关爱,如果在学校里面,同样得不到温暖,同样得不到关爱,又怎么可能安心去学习呢?留守儿童的情结,除了爸爸妈妈,可能是谁也无法替代!

    四、尊重需要

    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固的地位,希望得到别人的高度评价,需要自尊,或为他人所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使人产生自信的情感,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作用,而当这些需要一旦受措,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从而使人失去基本的信心。

    不要以为小小的幼儿没有自尊心,没有被尊重的需要,到了大班的幼儿,是完全有这些需要的。

    刚开始做幼儿园的时候,在一个学期结束,在发“好孩子”奖状的时候,我只给表现好的孩子发 “好孩子”的奖状,而那些表现稍微差一点的孩子就没有奖状可发。

    有一天,有一个没有得到“好孩子”奖状的妈妈来跟我说:她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奖状,在回家以后的那一种失落的心情,那一种对别人得到“好孩子”奖状的羡慕,甚至还赌气的表示:以后再也不去学校了!

    我知道了,这是我工作的失误,从那以后,我在发“好孩子”奖状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人人有份。

    五岁左右的幼儿,就是样样都要争第一的年龄,都有不愿服输的心理,我们为什么只是鼓励一部分孩子,而轻视另一部分孩子呢?那些没有得到“好孩子”奖状的孩子,就真的表现比较差吗?他们又能差到哪里去呢?不就是因为活泼好动而有点不守小规矩吗?不就是因为有时候发点小脾气而不愿意来幼儿园吗?不就是因为有时候起床太晚而上学迟到吗?这些都是一个五岁左右幼儿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现象啊,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把他们归为“比较差”的一类,从而就不给他们发“好孩子”的奖状呢?不给他们发奖状,让他们心情失落,让他们没有理由地去羡慕别人,让他们失去继续上学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于心何忍?!

    呵护和鼓励幼儿的自尊,真的很重要,其实在工作中要做到这些也很简单,只要一个真心实意地微笑,只要一个亲切地、大大地拥抱,只要一张小小的、崭新的和还带有一点点油墨香味的奖状,就能让幼儿感受得到老师对他们的慈爱和关怀,就能让幼儿的自尊得到莫大的满足,就能让幼儿鼓起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要,因此前面四项需求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要方能相继产生,是一种衍生性的需要,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

    缺乏自我实现的需要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给推动着,要自己去做一些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做的事,极需要有让他能更充实自己的事物、尤其是让一个人深刻的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的事物。

    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只有在前面四个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出现这一个最高层次的需要!

    当前面四个层次的需要都能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不去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呢?

    可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总是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将前面的四个层次免去,从一开始教育,就要达到第五个层次,所以教育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请用到“需要层次说”(《教育,不是那么简单》之学校篇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qtl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