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由公众号“王耳朵先生”原创的爆文,据说刷屏了,找来一读,简直辣眼睛。
摘一段原文:
“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王先生,以你写爆文的套路,区区15亿,在这个通货膨胀的年代,其实算不上什么。推荐几个更劲爆的标题,供你选用:
《斯皮格尓的创业奇迹!26岁身家35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Snapchat在2016年上市后其创始人埃文 · 斯皮格尓的身家)
《穷IT男的逆袭!37岁身家43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Whatsapp被facebook以190亿美金收购后其创始人简·库姆的身家)
《28岁的千亿富翁!Facebook创始人身家142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以2012年facebook上市时的市值计算,如果按今天来算,扎克伯格的身家已超3800亿)
如果觉得谈钱太俗,那再另送几个标题:
《位面之子!31岁便征服天下的汉光武帝刘秀: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出生仅3个月就登基称帝的汉孝殇帝刘隆: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一出生就能打怪升级!葫芦娃七兄弟: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或许这些历史或故事里的人物离我们太远,那再换一批:
《历史唯一!30岁之前斩获十项数学大奖的惊人存在: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感兴趣的可以搜索“舒尔茨”)
《智商230?7岁自学微积分,8岁参加高考,10岁参加IMO: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感兴趣的可以搜索“陶哲轩”)
《他吃了一口面包,拿了个IMO满分,然后顺手把一百万美元给扔了: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佩雷尔曼”)
什么?这种天才离我们还是太远?那再换一批更接近我们日常的:
《总分720!18岁的省高考状元: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单篇60万!自媒体时代的造富奇迹: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投资两年翻10倍!净赚千万的00后投资启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综上,想对王先生说一句:按你文章的思路,你的一生都在被你的同龄人,或比你更年轻的人,不断地抛弃。
更可悲的是,不管你有多像你文章里所鼓吹的那样努力,你都改变不了被不断抛弃的命运。
此情此景,把你文章里的这句话原封不动地送还,再合适不过:
“当发觉同龄人比自己优秀很多时,你作何感想?”
毒鸡汤的作者,有几大特点:
一是从来都搞不清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的区别,连逻辑学最最基本的概念也没学会,简直文盲。
二是只知道在“成功”和“有钱”之间画等号,真不知道这些作者们该是有多缺钱。
三是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焦虑。看到有人赚的比自己多,就焦虑;看到朋友出国玩时自己还在打卡上班,就焦虑;看到别人演讲里说“时代要抛弃你啦”,就焦虑……这么爱焦虑,竟然没抑郁,简直是个奇迹啊。
一般来说,毒鸡汤的作者们,在文章爆了以后,心情总是会很不错,即使被人喷,也能保持礼貌的微笑回应:“没有啦,我写文章的初衷,并不是要你们也赚到15亿啦,只是希望你们能比现在更努力嘛~”
“呼吁努力”,是兜售成功学的作者们惯用的遮羞布。但明眼人都知道,努力和成功学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努力有许多形态,从月薪四位数到五位数、让生活过得更平衡和健康、学会知足和感恩,都是努力。
但成功学里永远只有“月入十万”、“财富自由”、“怒提玛莎拉蒂”、“超越所有跑在前面的人”……
自媒体时代的成功学,已日益趋向传销模式。这条追求成功的路没有终点,只有无处不在的焦虑,和无穷无尽的贪欲。
以往把“金钱至上”的成功学挂在嘴边的人,尚且知些廉耻,埋头挣钱之余,会注意保持低调,刻意附庸些风雅,希望洗脱些许身上的铜臭。
如今的毒鸡汤作者们,反其道而行之,以为挂着条“努力”的遮羞布,就可以贩卖焦虑和贪欲,还俨然以人生导师的姿态自居。对这类人,多说无益,上图:

网友评论
我脑子一白,直接断片。
于是乎,我洋洋洒洒,掀起大旗,呼吁世界――我们要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要站在队伍的最前端……
马云马化腾古今中外各种成功人士balabala
于是乎,我得了历史最低分。
现在看到它,依旧有阴影🙄
不过,不否定,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金钱,也是衡量成功的一个标尺,但,也不要以偏概全。保持好心态平衡,加上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幸福,也是一种成功
摩拜美女创始人在这宗交易中究竟套现多少?按照美团收购摩拜的作价27亿美元(外加接受10亿美元债务),乘以外界盛传创始人胡炜炜9%的持股比例,简单计算确实大致是15亿人民币
27亿美元×6.2汇率×9%=15.06亿人民币
估计那些标题党认为创始人套现15亿的依据也正是来源于此。殊不知,对资本市场的无知也正是来源于此,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在残酷的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中,有一条极其重要的规则,叫做Liquidation Preference (优先清算权)!在此我们抛却繁琐的专业细节,用直白的语言来解释Liquidation Preference的运作机制:
资本市场通常按照投资者进入的估值高低,把公司股份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情况下,投资人持有的是优先股(preferred shares,估值越高的投资人,股份优先级越高)。创始团队通常持有的是没有优先权的普通股(ordinary shares)
每一轮投资人,一般都会拥有优先清算权。大致的作用是:如果公司被清算或被并购时,该投资人将优先拿回其投资本金+利息(通常是每年6-10%,甚至可能是复利,复利!!!)
当诸如摩拜这种发生过多轮融资的公司被并购时,所有投资人按照互相之间的股票优先级来分配收益。这就好比桌上放着一堆钱,大家按照约定好的顺序来排队分钱:E轮的人先拿回他的本金加利息,然后D轮的人来,D轮拿完了C轮来……当所有优先股分完钱,桌上如果还有剩,再由全体股东按照持股比例来分(注意,是全体股东,包括已经拿回本金和利息的投资人和团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胡炜炜意味深长的说过:
“资本是助推你的,但是最后,其实你都得还回去”
——来源:吴晓波对胡炜炜的专访
大概查询了一下摩拜的融资历程,投资人的投资累计金额,早就超过了20亿美金,现在美团在桌上放了27亿美元,投资人排着队依次拿回自己的本金加利息。那么本金就超过二十多亿美元,再算上每年6-10%的利息(甚至可能是复利)。资本残酷的地方在于,在投资人之间也是相互踩踏的——如果优先级高的人分完钱桌上什么都没剩,那么优先级低的投资人也得赔完血本离场!创始团队其实根本没有拿到什么钱,这件事如果往后拖一拖,其实美团哪怕一分钱不花,只承担10亿美金的债务,摩拜也只能选择卖出,否则,胡玮玮还有其他创始团队成员,要么跑路,要么去吃皇粮。
以上内容,只是基于商业常识做出的推断,可能与事实不符。本人既没有得到知晓内情者提供的资讯,也没有看到过摩拜任何一轮融资或此次并购的交易文件。建议读者纯粹把此文当作另一个视角,听取多一种声音。
总能找到千万分之一的同龄人取得千万财富,我受够了这种毒鸡血。
当然了,于丹般的忍让式的鸡汤我也闻了就吐,仿佛耶稣一样隐忍。
我与作者一样,觉得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写作的,鸡汤们脑海里只有世俗带给他们的一两句格言,当然那些格言也是更二流的写手教给他们的,然后他们提炼发挥,就像泔水里面再添上自己的泔水,拿这锅“百年庸俗”牌泔水酝酿而成的鸡汤真是……
然后竟然不少人爱喝,我们的广电总局该干点儿正事了。
下联:有没有人关注我😂
这只是我今天看来这么多关于这个话题后的想法,不对的话请指正哦~
有些事,我们如果只评论结果,而忽视过程,是否显得有些牵强呢。
那篇被韩寒抨击的文章,可能出发点是好的,我们人生都需要努力,努力获得自己想要的,可是所有的人的愿望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自己喜欢的事,自然甘愿地付出一生。
有人离开这个世界时,最遗憾的事之一就是没有做自己喜欢的事。
为什么没有做呢?明知道自己喜欢的事是什么,却不去做。
为什么?
有些事情,由于某些原因迫不得已而放弃,大可不必后悔,难过,有些事改变不了,就不要念念不忘,甚至走火入魔。
而有些人,明明想做某些事,却顾虑重重,做不了决定。
也有这样一些人,看见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就一心向往,鸡汤喝了不少,就是不行动,一小步也不迈出去。勇气,热爱,坚持,通通被自己懒惰,妄想,天真,贪图名利打败了。
也有一些人,一心认为所谓的成功就是有钱,世风日下,多少人因为这样错误的价值观而浪费青春,执迷不悟,伤人害己,得不到真正的美好。
于是乎,似乎追求名利才是王道,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无可挑剔,天经地义。
有些人见到有钱人就眼睛大亮,一副狗模样,大摇大晃。
所以,遇见一些人谈起自己不如谁谁谁有钱,那谁谁谁好有钱,有这有那,他们已然被金钱洗脑,名利熏陶,想想这也是符合逻辑的,因为他一心所想的只有:所谓的成功就是我有很多很多钱,其他的有个鸟用。
可怜可悲可恨可笑的一些中国人。
人生起起伏伏,有起有落,何必放不开,看不透,想不通,我们从来都只是平凡人,走的是平凡路。
不过,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做了自己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