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丞相晏子手下有一个叫高缭的人。
他为人谨慎,为官三年从未顶撞过晏子,晏子却把他辞退了。
这是为什么呢?
晏子说:
如一块弯弯曲曲的木头,必须用墨斗来弹、用斧头来削、用刨子来刨,才能做成一件有用的器具。
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别人不提醒,自己是看不到的。
但是高缭呢,他在晏子身边三年,明明看见晏子的过错,却从来不说。
所以,晏子把他辞退了。
别人讨厌被批评,晏子却害怕不能听到意见,这大抵是晏子能成为名相的原因之一。
指摘的话虽然刺耳,却是难得的良药,讳疾忌医,不听规劝,不察过错,很容易一步步滑入深渊。
西周时期,周厉王暴虐成性,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不是。
召穆公劝谏他,百姓难以忍受残暴的政令。
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
如此一来,议论他的人确实减少了,但他也彻底失掉了民心。
后来,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周厉王只能落荒而逃。
每个人都得通过外界反馈来看到自身的不足。
按捺住心中的不悦,再难入耳的指斥都能倾听,这才是强者应有的格局。
唐太宗有一次让群臣畅所欲言,讲自己的缺点。
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
陛下以恩德教化,有何过失。
侍中刘洎却说:
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这就是最大的过失。
唐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
“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
不想听批评,是本能;乐于闻己过,却是本事。
能做到后者的人明白,那些难听的话,其实是成长的养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