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介于笔者水平有限,可能有些地方理解有误,若有,希望大家指正,不胜感激!如果能帮助到大家理解《大学》甚至对大家思想有一定启迪,也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正文:(共2159字 预计9分钟)
毫不夸张的说,所有对《大学》一书的理解在之前一直停留在两句话上:一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甚者,这两句话还是因为那时候考试写作文时能够引用才额外背诵理解的,至于更为深刻的意思则全然没有。这也与当前教育体制是密切相关的,这里便不多说。可以说在清朝之前,更确切的来说是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修学仕子对此书皆是熟读能诵,一如今日学生皆可将英文字母表脱口而出一般。
欲论大学者,必明之以何为大也。古之言有二,一曰:博学也;二曰:小之相对以为大。小学者,洒扫应进退,习礼乐射御书数;大学者,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也。在我看来,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也是如此阐述大学。这与现在的“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含义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修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目标。这里的“亲民”按照朱熹的释义应为“新民”。根据后文“传”中的内容,其意为革新之意,使人弃旧图新,去恶扬善。现在的大学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型大学,大楼有了,大师基本上也有了,但却缺了最为重要的“魂”,变成了培养人才的机器。绝大部分学生甚至一些老师只是将学习当作通往更好的生活的工具而并未将学习的最高目标放在“止于至善”之上。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老师也仅将教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种方式。学生心中“迷茫”甚至“恐慌”才让“抑郁症”等类似的心理问题更多的存在于大学校园中,从而发生多起“大学生自杀”“室友投毒案”“为游戏砍伤室友”等等令人惋惜的事件。而有些老师亦未能以“至善”来要求自己的行为,这也有了日前普遍受人关注的“武理研究生被导师压迫致死”“北大教授沈阳性侵案”等一系列违背师风师德的事件。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些事件的结果为“末”,究其原因是“本”。这些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事虽不能全部归因于此,若追本溯源,便仍在“诚意正心”之上。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几乎所有人都拿“诚”字包装过自己。诚实、诚信、诚心等词不绝于耳,大多数人也能在表面上做到。而我们要说的真正的“诚”是在“独”的时候依然能保持的“善”,意为“君子慎其独”。多少人在口中曾说我们要保护环境而在无人看见的地方将手中的垃圾一扔了之;多少人在公众面前高呼积德行善却在涉及自身利益时睚眦必报;又有多少人表面君子,却在私下里做了数不胜数的小人勾当。凡此种种,皆在“君子必慎其独”中丢失了毋自欺的诚意。正心则是继诚意之后的更上一层阶梯。诚意让人意念真诚,不自其欺人。而只有诚意还是远远不够的。诚意容易受到喜、怒、哀、乐、惧等情绪的支配,使我们成为感情的奴隶。《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和二字即指中庸。所以在“诚意”后,更重要的是“正心”,即端正自己的心态,驾驭自己的感情,时刻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由此才能集中精神,达到修养自身品性的目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者皆为“修身”。可以说修身在儒家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修阶梯中是处于非常重要的过渡地位的。以修身为界,向内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向外便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相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两千多年来,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自己的毕生信条。时至今日,这样的儒学思想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
我们都听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此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身不修则家不齐,家不齐则国不治,国不治则天下难平。就现今而言,我们的领导人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齐家的思想,强调家的重要性。从习主席每次出访或者迎接外宾来看,彭丽媛每次都在身边陪伴。之前有细心的人发现习主席与彭丽媛出现在大众面前时连穿的衣服都是相配的颜色,便有了让国人感到家庭温情的“我的领带是你裙子的颜色”的佳句。除此之外,在反腐倡廉时针对杜绝“公款吃喝”的宣传上也有一段温馨的叫做“回家吃饭”的视频。中国倡导家庭观念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所谓的家国天下也即如此。在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起皇室与政府的关系,皇室即为一个大家庭,而政府中多数职位便是由皇家家庭之内的各种职位发展或者继承而来。国是由家发展而至,家庭不断壮大从而发展成国,治国需先齐家。
所谓平天下者,《大学》一书在最后一章概括了一些思想、方法。何以平天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君子要有絜矩之道;第二,要得民心;第三,君主要有德行,品德是根本,钱财是末节;第四,君主要亲贤臣,远小人;第五,要舍利取义。此五者,皆为大学修身的外现,非但是君王要恪守的治国准则,亦是吾辈皆能从大学中习得的做人之法。也正应了北宋大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拳拳之心。
《大学》的思想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是极为基础且重要的。它总结了儒家较为精华的思想以便于传递给大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里也说若能“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那么自己也算是功德一件。
参考文献: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原文
严亚珍译注版《大学·中庸》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王国轩译注版《大学·中庸》中华书局
吴笑非译注版《大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九州出版社
附:《大学》原文 第一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徳,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徳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庻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