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她现在有点愧疚。
以前不知道,现在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是错的,对孩子是有伤害的。
比如,以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自己都会先拒绝,都会故意的拖一下,就怕给孩子养成“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坏毛病。
可现在发现,12岁的儿子对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坚持,都不会去争取,稍一受挫就“佛系”了,有点与世无争了。
比如上个周末的早晨,临出门了儿子突然说:妈,我想吃牛排了。我正在换衣服,就随口说了一句:那你先从冰箱里把牛排拿出来解冻。儿子听了直接摇摇头:那算了吧,不吃了。
中午补习班下课了,儿子又说:妈,给我的微信也绑张银行卡吧,那我以后就不用拿零钱了。我想了想就说:你现在用的电话号码是妈妈的名字,要不我给你自己办一个吧,那样你用起来也方便。可儿子听了,叹了口气,说:唉,算了吧,太麻烦了,头疼。
妈妈感觉孩子这样不好,可又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改)才能帮上孩子。
我们走路,似乎不用故意的去参照什么就能走直了。但实际上不是,路本身就是我们的参照。我们根据参照物进行的调整也是自动化的,根本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记得初中学物理的时候老师让做过一个实验,就是闭着眼睛从A点走到B点,结果所有人都走歪了。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身体没办法根据有效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调整了。
魏征死后,唐太宗说了一句名言被广为流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无论是“以铜为镜”、“以人为镜”还是“以古为镜”,都是指望着从镜子里能得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帮助意义的反馈信息,就是在给自己的所作所为寻找可靠的参照——以防己过。
学习好不好,成绩就是“镜子”;人品好不好,别人的嘴就是“镜子”……我们需要“镜子”,需要参照,要不然生活必定过的歪歪斜斜。我要问的是,我们在子女教育上的“镜子”在哪里?我们用什么作为参照来判断自己教育行为的对错?
《是否可以阻止一个孩子滑向深渊?》一文里,我们分析了一个孩子逐渐沉迷于游戏的原因,前天的文章《孩子的欲望之火是要熄灭吗》里,又说了一个快要丧失生活欲望(动力)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等孩子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现实似乎是残酷的,似乎确实是这样,在临床的咨询过程中,可以说孩子的问题是一个比一个重。也可以这样说,孩子问题小的时候家长根本不当回事,不认为孩子有问题,更不会承认自己有问题。更准确的说,就是因为没有“正确”作为参照,才看不出“错误”是错误。直到孩子的问题爆发了,比如沉迷游戏了,比如不上学了,比如抑郁、恐惧了,直到家长被这些问题折磨“草鸡”了,才能在被逼无奈之下想起点什么:孩子是不是真有问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是不是真的出现偏差了?是不是该找个明白人问问了?
还有好多父母即使到了这个地步依然执迷不悟,他们满脑袋想的还是:这孩子真不听话,真不让人省心,整天就知道玩游戏也不知道体谅一下父母。我是没办法了,看来要生个老二从头再来了……
也许,任何工作干长了都会生出忧虑之心,心理(教育)咨询这行干长了,看着一个个被各种问题毁掉的孩子,看着一个个被各种问题毁掉的孩子背后的家庭,经常的痛心疾首,也经常的倍感无奈。
说句丧气的话,一个家庭的问题、一个孩子的问题一旦越过了那个临界点,想着再扳回来,想在再重回正轨,可能性是非常渺茫的,甚至可以说,已经没有可能性了。真的是希望所有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不要让各种问题“病入膏肓”,都能及时的发现并修正问题。今天咱们就借唐太宗的句式来说说教育参照,由此给家长们一点参考。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咨询本期课程详细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