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戥称

作者: 张自芳 | 来源:发表于2017-04-16 10:22 被阅读212次

创作本文的源泉

昨天我省二十个院校分别举行了42个项目的职业技能大赛,由教育厅主办。我校有幸承办中药技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两个项目的比赛,因为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教学老师,很荣幸地参与这次比赛。

比赛相对于偏爱传统稀奇古怪的物件更感兴趣的我,闲下来更喜欢说说与教学无关的乱七八槽的事。坐在校车上,和同事谈起称量的话题,她说戥称时,我心想成“等称”,欲如天平的物体与砝码的相等质量。便好奇的问她:“哪个等?”她说一个“亲”(原谅听成亲,实际是星)星加戈壁的戈。感觉这个字好陌生,估计过去常念成“伐”字。

也许你和我一样,熟悉这个物品,不是很熟悉这个名称。今天就说说戥称吧。

戥称

戥称小知识

戥称俗称戥子,旧时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及香料的精密衡器,其最大重量单位为两而不是斤,最小精确到毫。

传说戥秤是由宋代刘承硅发明的,后面再作详述。它属于小型的杆秤,由戥子盒、戥子杆、戥子盘、戥子锤(又名戥砣)组成,其制作都很考究。

特别是戥子杆,是戥子的关键部件,其选材有质重性韧的象牙,有质坚如铁的纯黑色乌木,有精工铸造的青铜,有洁白如玉的动物硬骨。

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也被当做一种品位非常高的收藏品。

有趣的戥称

有关戥称的趣事

在《红楼梦》第五一回:“ 麝月 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 寳玉 :‘那是一两的星儿?’” 丁玲 《三日杂记》:“村长把线团都收了去,一个个的在小戥子上称,几个人细细的评判。”

关于戥称,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据说上海有一位学者去欧洲某医学院进修,曾带去在苏州花钱不多、信手拈来的一杆戥称,于圣诞节前夕作为小小礼物赠给院长,并附了一张使用说明,介绍中国使用这种称控制药物用量的精确性,以及如今中国许多医院中药配方仍在使用这种传统称量的情况。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院长突然召见那位学者,在座还有几位学院要员,那杆戥子放置在办公桌上,还有一架天平相伴。院长首先郑重其事地表达了感谢之情,然后请这位学者演示戥子操作,在用戥子称了重量后,再用天平复核,果然十分精确,室内顿时响起了一片掌声。不久中国这杆古老的衡器配上了精美的座子,陈列在学院收藏室的展览橱窗中,并有文字介绍:中国使用这样的衡器来控制药物用量已有上千年。

有关戥秤发明的琐琐碎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不仅统一了文字和货币,还统一了度量衡。当时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衡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汉初年,木杆秤应运而生,成为后人创造戥秤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计量的文明古国,无论从古代计量精度上看,还是从计量单位和计量管理体制上看,都是举世无双的。到了唐朝和宋朝,我国的衡器发展日臻成熟,计量单位由“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改为“两、钱、分、厘、毫”十进位制。

当时,宋朝主管皇家贡品库藏的官员刘承硅,鉴于当时一般的木杆秤计量精度只能精确到“钱”,远远不能满足贵重物品的称量,经过潜心研制,在公元1004~1007年之间,首先创造发明了我国第一枚戥秤。经过测量,其戥杆重一钱(3.125克),长一尺二寸(400毫米),戥铊重六分(1.875克)。第一纽(初毫),起量五分(1.5625克),末量(最大称量)一钱半(4.69克);第二纽(中毫),末量一钱(3.125克);第三纽(末毫),末量五分(1.5625克)。这样的称量精度,在世界衡器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种戥秤设计精美,结构合理,分度值(测量精度)为一厘,相当于今天的31.25毫克。

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工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戥称的制造、使用、管理已达到了一个非常完备的水平,但是仍然沿用了1斤等于16两的非十进位制单位。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成语半斤八两便是由此而来。

直至1959年,国务院才发布了计量单位一律改为10两为1斤的强制标准。但是,戥称一直按1斤等于16两设计的,这让收藏和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有一位收藏家曾将一把配了16个秤砣的戥称(类似天平搭配砝码的原理),送给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寓意公平公正,“秤砣中,小的仅有指甲那么小,大的有拳头那么大”。

使用戥称的小常识

在实际应用中,戥称的使用具有极高的准确性、独特性和观赏性,进行药品调剂时应以左手持戥杆并用拇指和掌心扣住砣弦以固定戥砣,右手取药放入戥盘,依据称量需求选择头毫或后毫,然后提起称毫,将戥杆举至与双目平齐,左手将砣弦移至欲称量的戥星刻度上,放开左手并检视平衡,中药行业有所谓“齐眉对戥”的说法,正如前面所述,这样做是为了称量药物时能达到更为精确的剂量。

文章小结

昨天我们主要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协助工作,称量仪器为电子天平,与传统的分析天平相比,容易操作了许多。但真正会使用,能够熟练操作的学生比例不算高,约为一半不到。检测工作的路途任重而道远,借用孙中山先生那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相关文章

  • 有趣的戥称

    创作本文的源泉 昨天我省二十个院校分别举行了42个项目的职业技能大赛,由教育厅主办。我校有幸承办中药技能和农产品质...

  • 旧词俗语(北京话)

    旧词 抆泪。擦拭。 检饬。检点,自我约束。饬,读chì。 挤巧。说不定。 泄场。 戥秤。戥(děng),用小铜点做...

  • 生词(3)

    1、戥,汉语汉字,拼音为 děng。指从星从戈,用小铜点做刻度标记的微型秤。用来称贵重物品,如金银药品,最大单位是...

  • 分享一把戥子称及其收藏价值

    戥(děng)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

  • 浅谈戥子称及其收藏价值

    戥(děng)子学名戥秤,是一种宋代刘承硅(据传)发明的衡量轻重的器具。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

  • 戥一戥(等一等)自己

    很早以前,闲逛古玩市场,从一个山西男子那里挑了两杆戥子,外形像极了提琴和琵琶。 柴木的外套,很轻,一片厚,一片薄。...

  • 戥楹謝

    大家之风 冠德以明

  • 元旦先韵拈得二十五字

    题记:十二月三十一日,复便秘,至元旦未解。微信觅方,姐夫言用番泻叶十五克导之。夜入药店,据量戥称,费钱六角。止一味...

  • 真茹本源

    逝水年华入春梦, 理雨梳风养太腠。 人心无底用钱量, 金山有数拿戥秆。 嵩石

  • 关于“静戥梦奭”的背后

    我的昵称叫做“静戥梦奭”其中有两个字有很多人都觉得是繁体字,但是真的都不是繁体字,最多也只能说是生僻字而已! 朋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趣的戥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wqa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