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在历史中有几人能白手起家直到一手撑天,执掌国家实权长达十余年?试问谁能以布衣之身教化天子,立志改革,在封建王朝摇摇欲坠之际尽力挽回?试问谁能如此深谙官场之道,协调阴阳,运用权术如一场熟练的游戏?世间再无他,以天下为己任却又生活奢侈的张居正,一个算不上清官却绝对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张居正!
一.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出生于一个秀才家中,从小便聪慧灵敏,广为人知。他在十三岁时参加并顺利通过了童试,深得当时的市委书记的喜爱。市委书记摸着他的头说:“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报效国家。”其实张居正的“居正”就是当时市委书记给他改的。一年后,居正参加乡试,受到省长的阻挠而落榜。省长的意思是让他再磨练两年。三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了乡试(与其父一起参加的考试),成为少年举人。省长又摸着他的头说:“这是一个要当将相的人啊!”自古以来有“三十多明经,五十少进士”一说,而张居正在二十三岁时成功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人数极少高度精英化的中央党校)。
“风貌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张居正在十三岁时写下的诗句。
二.纵横捭阖,取代高拱
张居正之前,高拱任内阁首辅(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废宰相一职,首辅在实际上相当于之前的宰相)。在高拱任期,张居正重点团结了两人,一是后来的万历皇帝的生母孝定李太后,一是太监头头冯保。同时张居正在表面上应和高拱,稳居内阁之位。
旧帝驾崩,新皇帝登基。而此时的万历皇帝仅有九岁。在这个关键时刻,高拱误出禁言,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张居正,也改变了朝野。事情是这样的,当闻悉新皇帝九岁登基时,高供怒言:“九岁的小孩子怎么能尽理国家大事!”没想到这句话传到了皇宫里,令太后气愤不已。早就和太后打好关系的张居正献上一计,联合冯保巧妙地将高拱挤出朝廷,并接代高拱成为了内阁首辅。自此,这个积弊已久的大明王朝将开始辉煌的十年,张居正也将走向自己政治的最高峰!(最高峰后是难以接受的悲惨结局)。
三.皇帝尚幼,单手遮天
由于新皇帝九岁登基,急需辅弼。这时,一对完美的搭档出现了—张居正和冯保。张居正不只是首辅,还是皇帝的老师,甚至是皇帝的“干爸爸”。而冯保作为皇帝的“同学”,和皇帝一起读书,是皇帝的生活伴侣。
万历皇帝此时并没有决断能力,于是这时的决断是这样做的:大臣奉上建议(往往是受到张居正的“建议”写的),冯保(张居正的好友)教皇帝怎么做朱批。很明显,张居正是此时政权的实际掌握者。
四.励精图治,实施改革
掌握了大权的张居正看穿了当时的弊病,进行改革。他著名的改革有两个。
其一是关于整顿吏治的“考成法”。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让地方官员先写个条子,说自己今年要完成什么,做出什么利民的好事。等期限到了,按照本来写的计划对官员进行考核,看看官员有多少没有完成。如果很多没完成,甚至会受到革职的处分!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封建王朝的传统弊病。
其二是财政方面的“一条鞭法”。张居正之前,国家财政疲软,国库空虚。张居正决心改善。
张居正进行了清丈土地的行动,查明了到底有多少耕地,减少了地主隐瞒土地进行漏税的情况。而“一条鞭法”呢,就是把各种该交的钱整合在一起,折合成银两进行统一缴纳。这一措施简化了税收,改善了财政。
五.父丧未归,群起而攻
张居正身处首辅,父亲不幸去世。按照规定,他应当辞官归家守丧。然而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张居正最终并没有归家,而是继续留于任职。当时早就处于缺乏安全感的境地中的一群官员出于政治目的,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可是皇帝和张居正的关系是十分铁的,师生情和近人的影响使皇帝采取对攻击的人采取廷杖的惩罚。有人因此而亡,有人因此终身残疾。这一次攻击也就告一段落。但是这次暴露出来了问题:文官集团对张居正感到十分不满。由于皇帝的庇护,张居正从此也更加“自信”与骄横。
六.溘然长逝,身后狼藉
在刚刚受封“太师”称号没多久,张居正辞世,年五十八。在他逝世后,各种攻击爆发了出来。从张居正抄家后的家产中万历皇帝知道他是一个奢侈的人,而张居正常常教导他要勤俭节约。不仅如此,还有攻击张居正任免全凭喜好的,勾结奸人的......文官纷纷赞同对张居正开棺戮尸,万历皇帝念于旧情,觉得让张居正善始善终吧!张居正去世后,张居正提携的后人申时行继任首辅。
让我们抛开那些出于政治原因的诽谤,抛开张居正的名誉。仅仅从国家的层面来考虑,张居正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中国,人们是这样认识官员的:有能力不贪好于无能而不贪的,无能而不贪的好于有能力而贪财的。张居正生在了错误的国家,他没有做一个道德标兵。
世间再无张居正,张先生只能让我们缅怀。他卓越的政治才能,伟大的魄力,为改革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他本来也可以做一个迎合上级,和下级搞好关系,好好享受生活的人;然而他却选择了改革。我想在世间,一定有什么是他一直牵挂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