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吴相对论,人生不相信高考(上)》这一期节目中,两位主持人有以下谈话:
吴伯凡:有一位记者问哈弗大学校长:哈弗大学总是在标榜自己怎么好怎么好,为什么哈弗大学最优秀的人都是没毕业的?这位小咋好难过回答说: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我们哈佛大学崇尚的就是创新,打破常规去思考,而不是培养各个领域里的工匠。退学的这些人在打破常规上做得更极致了,所以他们做得更好。
梁栋:哈弗大学校长的这个回答也不是很高级,这个回答不好。其实这个校长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这种人毕不毕业都会成为优秀的人,学校只是提供了一种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吴伯凡:一唱雄鸡天下白,它是同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天下不是雄鸡叫亮的。通过高考这个选拔环节,当然会把一些只会考试的人选进来,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很善于跟环境打交道,他们知道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规则,尽管不认可,但是他们不会在这个事情上输掉,他们进来以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人是很优秀的。
梁冬:对,什么学校培养,他都能出来。
“学校只是提供了一种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的可能性”我很赞成这种说法。学校不是生产机器零件的工厂,它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合乎社会和家长的要求,更不敢保证每个人都会优等,只是朝这个方向努力而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而已。目前有些平台是有毛病的,更倾向于造就善于考试的人而不是真有能力的人,但是,善于考试的人不等于没有能力人,很多有能力的人并不惧怕考试,应试要毁坏他们的创造性,也不大容易。他们太强了,束缚不住,有时没等毕业,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业去了。比尔,盖茨就属于哈佛大学中的这一类学生,当然,相对而言,哈佛大学对于学生创造性更强的人也还是无法忍受。可是大学不能专为比尔。盖茨这种人设置,所以说到底,大学不过是一个平台,它只提供了某种可能性,但不承诺必然性。
大学如此,中小学更是这样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校长和教师就不要老惦着加工“标准件”了。这根本不是教育的任务,学生的前途在于他自己,学校不过提供了一个成长的环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也就不要幻想由学校给他培养出一个卓越的孩子了。学校提供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不能变成现实,学校是无法掌控的。有些孩子或许不爱学习反而更有出息,这未必是学校的成功,也未必是学校的失败。一个人未来成功与否,中小学贡献率是不同的,因人而异,学校只要致力于一个良好的平台就够了。
读后感:现在的问题时我们当前的学校的这个平台是有问题的,资源是不够丰富的,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在做一定程度上的制约的。这点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优秀的学生的特点都差不多,偏于理论型和研究型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定的差距的,而往往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太受欢迎的。当然我们中国人的聪明是不会输给世界上任何其他的国家的,这点从历史就已经得到了验证,只是我们的很多精力都被消耗在人斗上了,内耗太大。所以我们只需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人才含量是相当惊人的!我还是那个观点,需要外部条件的成熟,需要时间来逐步的推进,教育中的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只是如何去慢慢的解决还是一个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