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冰台】
每年到了十二月,在村口的大路上会摆上很多花架(绣花的那种),每个几米就有一个。架子上都是线,只看见村民拿着两个大刷子,上下成对,夹着架子上的棉线,从一头刷到另一头。刷完一种颜色,换上新的棉线,再换其他颜色开刷。这是不是当地人自己在染线啊?
染完线,就会在自家的织布机上开始织布。其实这个棉线也是从自家地里种植的棉花开始,去镇上脱去棉花籽,再用纺车纺成线。此时的线都是棉花自己原来的颜色,白色。经过前面的染布,把棉纱线染成各种颜色。
说各种颜色有点夸张,农村染线的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少量的还有红线和黑线,加上棉线自身颜色,白色。颜色或许有点单调,到这就是家织布的基本色调。
那时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一般放在客堂里,女主人真的辛苦。除了要参加集体劳动,回家还要做菜做饭,家务活干完了才有可能到织布机前,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一般而言,农闲的时候织布机是最忙的,尤其是家里有女孩的,等女儿长大了总要准备嫁妆,这个家织布就是嫁妆之一。少则十几个布,多则要30多个。那时候这布也说明了女方是不是心灵手巧,或者这个女孩家里的田间收入。
我至今还记得,家里三个姑姑出嫁时那些布,几乎每个姑姑都有二十个以前的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布估计是没机会看到了。可那时这布可是抢手货。家里人身上穿的,鞋子面……都离不开这个家织布,本地人称之为“老布”,估计是和洋布对比。
虽然家织布不起眼,但它绝对是纯天然,吸水性好。那时小姑姑当裁缝,还为家里小孩做了一身老布的衣服和裤子。我至今还记得,那不同细线平行的蓝色家织布。夏天穿着也不热,透气性好,我那一身上下蓝色家织布的套装,也着实震撼!
可现在这样的家织布看不到咯,家里的织布机都落着灰,过不了几年织布机也不见踪影。或许只有到博物馆才能看见吧。小孩子如果没有人讲解,这些个农村常用物件估计就会失传了。
又是心里开始嘀咕,这个家织布可不可以申遗啊?!
沪上 北风斋
坚持日更,好不容易坚持了1000多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