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止的近300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这段时期的历史,与孔子修订的《春秋》年代大致相当,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春秋时期。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周朝王室不被诸侯重视,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其他侯国的控制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成为“霸主”,因而出现了“春秋五霸”。
对于“春秋五霸”,《史记》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则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周王室的衰败
幽王被杀死后,太子宜臼继位为平王。这时的镐京城已残破不堪,于是平王下令将都城东迁到了洛邑。
郑国的开国之君是郑恒公,西周幽王时以王叔的身份做了王室的司徒,后来在犬戎之乱时身亡,其子武公保护周平王东迁,并任王室卿室,在今河南新郑附近建立了新的郑国。
武公死后,其长子庄公继位,继承父职做了王室的卿士,执掌王室大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郑庄公的成长,《左传》中有记载。
郑武公的王后是申国国君的女儿,叫武姜。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寤生”,即后来的郑庄公。小儿子名“段”。由于姜氏生寤生时难产受惊,于是讨厌寤生,喜欢小儿子段。
武公在位时,姜氏曾多次向武公请求立小儿子段为继承人,但英明的武公没有允许。
庄公即位后,姜氏为段索要城池制。制,这个名称大家并不熟悉,但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则如雷贯耳-虎牢。虎牢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相传周穆王获虎为押畜于此,故名。
📣 虎牢,秦置关、汉置县,以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虎牢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三英战吕布更使其名声大震。
庄公当然不能把这么重要的地方给段,于是找了个借口,说,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这么不吉利的地方不能给我的宝贝弟弟,其它的地方都可以。于是,段去了京,一个仅次于郑国都城的地方。
段在京,先是逾制修城,然后又命郑的其它城池听命于己。庄公面对段的一切所作所为,均听之任之,只留下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任其折腾。
经过数年的准备,段“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而同为庄公母亲的姜氏,却作为段的内应,在城中里应外合,开启城门。
庄公从即位始,忍受了21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命令子封讨伐京,段出逃,最终兵败身死。
段死后,庄公将姜氏软禁,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然而不久,他就后悔了。最终,庄公接受颍考叔的建议,开展了郑国隧道工程,在人间的“黄泉”之中与母相见,母子合好。
📣 对于庄公掘地见母之举,善良的人们愿意相信,那是因为庄公从小不得母亲的喜爱,在终于灭了和他“争宠”的弟弟之后,一时义愤,软禁生母。然而,在除却这份几乎没有任何温情的母子情分外,庄公的悔,也许更多的在于舆论的压力。一个杀弟囚母之人,如何做得一国之君?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段没有做到弟弟应尽的本分,所以不叫他为弟;庄公和段就像两国国君争霸一样,所以说成克;称庄公为郑伯,讥讽他没有教导好弟弟;赶走段是庄公的本意。不写段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周平王想让虢国国君执掌一部分政权,以平衡郑国的势力。郑庄公很不高兴,质问平王。平王不肯承认,并答应庄公互相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平王驾崩后,桓王即位,分了虢国国君一部分政务。此举触怒了庄公。于是,郑在春天取了周的麦子,又在秋天取了周的谷子。周郑交恶。
📣 天子做成这样,也是醉醉的了……
之后,郑庄公索性不去朝见周恒王。于是恒王亲率陈、蔡、卫等国的军队讨伐郑国。混战之中,周恒王被郑国将军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几国联军四散而逃。至此,周天子的威严彻底扫地。
齐桓公
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公元前698年,齐僖公死,齐襄公即位。襄公是个专横、凶残并且滥杀无辜的君主,他的兄弟和大臣们纷纷外逃避祸。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护卫下逃到了莒国,襄公的另一位弟弟公子纠在管仲的护卫下逃到了鲁国。
公元前686年,襄公在打猎时被人所杀。公子纠和小白均马不停蹄地赶回齐国继位。
公子纠派管仲率军队半路拦截小白,在莒国边境,管仲一箭射向小白,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中。于是管仲派人通知公子纠,小白已亡。而当公子纠晃晃悠悠回到齐国时,小白却已经成为了齐国新任国君。
原来小白并没有死,箭射在了小白腰间的带钩上,小白咬破舌尖吐了一口鲜血,骗过了管仲,又顺势倒在车中装死,抢先回国当了国君。
小白就是后来历史上著名的齐桓公。
玉带钩 图片源于网络齐桓公即位后,马上派军队攻打鲁国,并迫使鲁国杀了公子纠,交出管仲。
管仲一行人刚进入齐国,早已在路边守候的鲍叔牙便把管仲从囚车中放了出来,又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为相。
图片源于网络鲍叔牙与管仲是发小,早年曾一起经商。在分配利益时,管仲总是多拿,但鲍叔牙认为管仲供养老母需要钱花,不认为这是贪财。
管仲曾入伍当兵,经常中途逃跑回家。鲍叔牙不认为管仲这是胆小怕死,而认为是不愿在无谓的战争中白白送死。
管仲做了三次小官都被辞退,鲍叔牙不认为这是管仲没有才华,而是国君不贤明。
鲍叔牙将管仲推荐给齐桓公,自己甘为管仲的下手,后人以“管鲍之交”称颂他们的友谊。
鲍叔牙去世,管仲在他的墓前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管仲死后,二人合葬。
📣 鲍叔牙于管仲而言,不异于伯乐。鲍至死,与管都是莫逆。即便管仲有各种让人难以接受的劣迹,鲍叔牙依然能够从中看到管仲的本质。通常来说,人们总是会对自己的现状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能为他人解释者,唯鲍叔牙一人而已。如此好友,人生得一足矣。
齐桓公继位第二年,即公元前684年,派军进攻鲁国,两军在长勺开战,齐军大败。
《左传》中记载了此次战役,名为《曹刿论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鲁庄公想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齐人击鼓三次。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想要追赶。曹刿说:“不可。”下车看齐军的车辙,登车望向齐军,说:“可以”。于是鲁军追赶齐军。
鲁军大败齐军后,鲁庄公问曹刿可以胜利的原因。曹刿说:“战争,就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满满;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懈怠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没有了。对方没有士气而我们有,所以可以打败他们。齐是大国,难以预料,我怕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辙是凌乱的,看到他们的旗是倒下的,所以追赶他们。”
📣 长勺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曹刿强大的指挥艺术也为后世所称道。不过鲁庄公其人也很有意思。曹刿作为鲁国的谋士,未入肉食者之列(当时只有大夫以上的人才可以每天食肉,故称为肉食者),向鲁庄公提议,其中包括民生以及军事,鲁庄公竟完全听信于他,丝毫没有怀疑。在长勺之战后又拜曹刿为大夫。这也是身为国君,用人不疑,不计出身的典范吧。
齐国同鲁国交战失利后,齐恒公决心整治内政,振兴国力,于是沐浴更衣,拜管仲为相。
管仲为齐国定下了一套改革的方案,主要有“案田而税”,用以增加税收;“土农工商分居,各种职业均为世袭”,这样就保证了社会生产的稳定性。并利用本国优越的盐铁资源,设立盐官、铁官,并卖给邻国。“作内政而寄军令”,加强军事管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