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解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四卷外王上篇。
军事训练和思想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打造一支铁军。
逆夷据地求和,深堪发指。卧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时事如此,忧患方深。至于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反诸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诸己哉!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合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外国人占领了我国地盘,却要求停战议和,这令人极为愤慨。古人说,卧楊之侧,岂能容忍他人自在鼾睡?最近国家不幸艰难到这种地步,令人非常忧虑担心。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被外国人敬畏臣服,国家就必须自立自强。装模做样、虚张声势于事无补。而面对危难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气节,面对财物有不贪不爱的清廉操守,是树立威信的根本。《周易》中议论一个家庭自立于社会,尚且需要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具备令人信服的威望。更何况现在是我们国家要树立威望于外国要求被他国人信服呢?怎么能够不从自己做起?这威望和信服两点,初听起来让人觉得迁阔遥远而不切合实际,其实却正是简单、明确,可以在无形中消除许多祸患。
两次鸦片战争对清王朝打击非常大,割地、赔款、求和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加速了帝国的崩溃,对于西方列强,曾国藩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十分痛恨列强侵略中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反对借助外国势力肃清内患,另一方面,他又不盲排外,“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翻译国外先进的科学书籍,从国外买机器,建船厂和兵工厂,同时让儿子们学外语,并主导了第一批赴美国公派留学生。
毫无疑问,曾国藩的外交理念是妥协的,任直隶总督期间处理天津教案,以妥协求和而告终,因此背上卖国贼的骂名,为天下读书人所不齿,一时间,士子们抹掉了湖南会馆曾氏书写的对联,并将其开除湖南籍,朋友们也与跟曾氏相交为耻。
誉之所至,谤亦随之。
曾国藩在外交上的妥协固然有其的性格因素,也是由当时的大环境所决定的,这个极其重视声誉,以“不怕死”自居,曾手握三十万人马的湘军统帅,怎堪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呢?
晚清的皇帝在对待西方列强的态度上是含糊不清的,一会儿想打,可是一看打不过,于是又急切地想求和,只有找人来治罪,是战是和,都需要有人站出来,充当这个替罪羊。
打仗打的是综合国力,毕竟还需要用实力来说话,打赢了还好说,打输了不仅消耗了国力,还有更多的割地、赔款。《孙子兵法》也主张未战先胜,明知打不赢去打,说得好听点是勇敢,说得不好听是傻气。
弱国无外交,以妥协来笼络列强,求得暂时的安宁,争取和平发展的环境,给清王朝以喘息自强的机会,这或许就是曾氏的初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