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天使在线教育我们受过的那些教育
天使在线|你只看见孩子在捣乱,却没看见背后的积极力量

天使在线|你只看见孩子在捣乱,却没看见背后的积极力量

作者: 天使在线幸福家庭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6:19 被阅读2次

天使导读

孩子的坏行为总是不被父母接纳。

然而,孩子捣蛋和“恶行”背后的积极一面,你却没看到... 徐莉老师针对此进行了深度的分析,有人说,这是有关孩子坏行为的“最好的文章”。

作者:徐莉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当过孩子,回望自己的成长,无论是生性调皮的捣蛋鬼,还是温顺听话的模范小孩,都不可避免地做过“错事”——打碎东西、撒谎、偷零花钱……

做了这些事,再小的孩子都知道要藏着掖着,要是让大人知道,少不了要挨一顿训。

每次做错事被罚,大人往往会说:“不要做‘坏孩子’”,“再这样就不是好孩子了”。

可究竟什么是“坏孩子”?“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完全意义上的“好孩子”真的存在吗?

尽管培养出乖乖的“好孩子”是许多家长的目标,但我们却看到,在许多经典的童书中,都有“坏孩子”的形象和他们的种种“恶行”。

《长袜子皮皮》里的皮皮爱撒谎,《野兽国》里的迈克斯离家出走,《捣蛋鬼日记》里的加尼诺和《小淘气尼古拉》里的尼古拉没有一天不调皮捣蛋……

这些故事中的主角不遵循常规、不停地制造麻烦,他们撒谎、哭闹、捉弄他人……时常不把大人放在眼里。可是,为什么他们却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大概因为捣蛋与“作恶”的力量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好孩子”“坏孩子”的分别却是成人社会的建构。

在《孩子与恶》中,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曾对此给出一个温暖的解释:孩子的“恶”是心里的一部分力量想要冲破出来,没有约束的时候,或者说释放得不恰当的话,被定义成“恶”了。

“狂妄”可能与创造力、想象力相伴相随,而“乖”或许也意味着少了对未知世界的试探。

偷窃、说谎固然需要纠正,但孩子们需要的是充满爱意的导引,而非简单粗暴的指责和打压。长大成人的我们也许早已忘记了儿时调皮捣蛋的心理过程,但回到孩子的视角去体会,他们调皮捣蛋的动机何曾是真的“坏”呢?

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看来,大人把善意强加给孩子是包围着孩子的恶。

因为身体和心智上的某些优势,大人们不大容易反省自己过度的控制欲,他们粗暴限制孩子的自由,试图支配孩子所有的行动,指责训斥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

大人们误以为根绝“恶”就万事大吉,迫不及待地掐灭“恶”苗,犯下了无数过失而浑然不觉,这种过失的牺牲品永远是孩子。

要知道,魔鬼是消灭不尽的,只有大人和孩子都清醒地认识到“恶”是逃避不了的存在,大人面对孩子的“恶”忍耐力更强一些,用心观察孩子的“恶”会怎么发展、会有怎样的过程,才能体验到与孩子心灵的交流。

什么是孩子的恶呢?

“恶”是心里的一部分的力量想要冲破出来,没有约束的时候,或者说释放得不恰当,就被定义成恶了。

其次,孩子不停生长必然不断变化,变化导致他们尝试向大人寻求新的关联。

此时,不能应对变化习惯、保持旧有方式和格局的大人必然会抱怨:“这孩子以前不这样啊!”“这孩子真是越大越坏了!”

孩子对原有关系的破坏在大人眼里就是“恶”,因为它造成原有关系的解体,需要大人不断作出变化以应对孩子的变化。

大人们必须尽力摆脱世俗的善恶判断,看到孩子的“恶”的破坏力的同时,看到并理解其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预见到孩子走向自立,大人首先迎来的就是反抗。能够成为自立的契机,总归在某种意义上跟“恶行”有扯不断的联系。

攻击、爆发、欺凌、谎言、秘密和性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能绕开的,保有而不是掐灭这些恶行,就是保有孩子内在的力量,未来孩子才拥有超拔向上的可能。

不少经典的童书中,有各种各样的“坏小孩”,和他们各种各样的“恶行”——不讨人喜欢,不合作,不遵循常规,制造各种麻烦,保守和培育秘密,撒谎,偷窃,欺辱他人和小动物……

他们活在幽暗的自我世界之中,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是那些看到“恶行”背后积极力量的人,导引着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超越原来的自我,成为好孩子。

比如普莱斯勒的《幸福来临时》,描写了经历过可怕和残酷的哈玲卡,因为大人们无条件的爱、理解与信任,敞开心扉,成为更好的人。

哈玲卡因为渴望见到唯一爱着她的娄姨妈而偷窃,虽然她明知道偷窃是不对的。她因此陷入恐惧不安。她的老师乌尔班小姐在发现募捐箱被打开过之后,什么都没有做,让哈玲卡得到了参加募捐活动的奖励,去什切青城堡远足。

远足中,乌尔班小姐才问她:“你为什么把募捐箱打开?你从里面拿钱了吗?”哈玲卡拒绝承认。乌尔班小姐竟然也没有继续追问真相,她保证:“我们今后不再谈论此事。”

偷窃和说谎一贯被视作非常严重的道德问题。很少有成人能够坦然面对,看到其积极的力量。

其实,偷窃和说谎是非常费劲的事情。

首先,孩子要能区分外部要求和自身的状况不一样,进而有把握自己能够不让对方发现这个不一样;其次,孩子要掩藏好自己,同时表现出符合对方期望的态度和行为。这是心智成长的表现。

试图纠正、遏制的大人们惯常做的,是摧毁这个力量,通过揭穿和惩罚制造恐惧,让孩子再也不敢了,至少口头承诺再也不敢了。

大人们很少意识到,分辨内外的不一致,学会调和内外的冲突,是终身的课业。

我对女儿说,活过不惑之年,为娘已经懒得撒谎了。我能理解自己,同时也能理解对方的态度和行为,不再错误地以为大家观点一致、行为一致才能好好相处、共事。

坦然接纳这个不一样,双方都愿意回到自身,反省自己给对方造成的困扰,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积极正向的关系,实现坦诚相对、相互关心。

难就难在,我们习惯了第一时间跳出来不高兴,以情绪替代理解,接着就是评判这不对那不好。心里的善意好意,总是以一副气势汹汹羞辱指责的模样砸给对方,令对方无法接受。

理解既然不能发生,只好用谎言来缓和关系。

至于偷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渴望。力量的增长加上我也认为偷窃是不对的,自然就不会陷入哈玲卡式的挣扎。

小时候去人家地里偷番茄、偷黄瓜吃的事不再发生,并不全是害怕惩罚,而是一个接受了公共道德准则的人,在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己之后,主动选择了令身心更轻松自在的活法。

我能够控制自己的渴望,不如我能够满足自己的渴望,前者是压抑,时常会陷入挣扎,只有后者才能提高自我价值感。

对低龄的孩子而言,帮助他们读懂内心的渴望,提供满足自身渴望的更好的路径与方法,远比揭穿和惩罚更好地解决偷窃问题。

哈玲卡缺乏的不是道德规训,而是满足自己内心渴望的力量和机会,乌尔班小姐读懂了她的挣扎、痛苦和不安,她愿意“不再谈论此事”,这不是放纵,而是懂得之后的信任,相信她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会在愿意说出秘密的时候坦陈一切。

我从来不认为大人们应该放纵孩子说谎和偷窃,但在应对之前,首先得试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和支持。

理解是需要努力的事情但唯有理解才会带领我们找到更为适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像乌尔班小姐一样平静地等待。

香农的《大卫,不可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大卫一系列的恶行,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快乐不已。

孩子们不会把自己带入到妈妈的角色中,不是在看大卫的笑话,他们透过大卫,看到和大卫一样的自己——爬高拿饼干,在浴缸里玩耍弄得洗澡水四处满溢,常常把衣服和自己弄得脏兮兮,拿餐具和食物当玩具,贪吃,毫无节制地看电视,不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弄坏东西……大卫简直就是集所有小孩的常见恶行于一身的超级坏小孩。

原来这世上不存在一出生就事事正确的小孩,每个小孩都必须努力地管理控制调整自己——是这些做“恶”的经历和与“恶”冲突的经历,让孩子发现认识自己身上的恶,进而学会和它相处,试着控制。

最宝贵的是妈妈在无数的指正之后,仍会主动亲近他,一遍遍告诉他:“大卫,我爱你!”

母亲的爱,并不是因为你做得好、做得对我就爱你,而是即便你有许多没有做到和做好的事,我也依然爱你。这种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产生力量和意愿,去追寻那个更好的自己。

孩子许多的不合作,应被理解为“不能”而不是“不愿”。

他们处于生命生长的未完成态,无法控制好自己的力量,无法事事周全,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支持。而最好的支持就是,在指正的同时,让孩子体会到我们对他们无条件的爱。

仍然强调,理解孩子的“恶行”不是为了放纵,而是希望大人停止唠叨和对抗,接受无法适当释放力量的孩子,辨识“恶行”背后孩子内在的需要。

须知,大人以消除孩子身上的“恶”为教育目标,并不会因此使“恶”彻底消失掉,只会导致关系越来越恶劣,由此产生的“恶”甚至比原来的“恶”更为猛烈。

简单地坚决恪守道德和规则,有时候是很恐怖的,也很反人性,他们会让孩子渐渐远离我们,失去相互的支持和合作。

阿拉德和马歇尔的《尼尔森老师不见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好老师试图与一群“坏孩子”建立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关系所付出的努力。

最初,她的一味迁就退让,并未赢得孩子的尊重,当她变身为严厉的斯旺普老师后,又无法赢得孩子们的喜爱。而经过了从尼尔森老师到斯旺普老师再到尼尔森老师的变化过程,孩子和老师都会发生变化。

在教养的过程中,大人是担负起更多责任的一方,一味放纵和一味地苛责,都不能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原题《做错事不可避免:没有“坏孩子”只有“孩子”》

* 作者:徐莉,刊于新京报读书周刊2018年06月03日,转载已获授权。

— End  —

【天使在线】,一个执着地秉承“充分符合孩子发展规律”的人本教育平台,专注真正适合孩子的“育”与“教”!公众号:天使在线幸福家庭,ID:haitaotianshi

相关文章

  • 天使在线|你只看见孩子在捣乱,却没看见背后的积极力量

    天使导读 孩子的坏行为总是不被父母接纳。 然而,孩子捣蛋和“恶行”背后的积极一面,你却没看到... 徐莉老师针对此...

  • 2017年9月1日晚   火车

    你只看到了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看见他背后究竟有多么的努力;你只看到了别人恩恩爱爱,却没看见他们背后的吵架,以及...

  • 【程老师家庭教育】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见了孩子。 那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

  • 帅妈学习中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见了孩子。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

  • 感恩生命中的遇见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你就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见了孩子;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

  • 学习与成长

    当你只注意孩子行为时,你还没有看见孩子;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便开始看见孩子了;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需...

  • 心灵鸡汤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 你还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 你便开始看见孩子了; 当你关心孩子意...

  • 有感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时 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见了孩子; 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

  • [分身术]积极主动-看见情绪背后的意义

    积极主动-看见情绪背后的意义 20160831,学习了分身术课程,积极主动-看见情绪背后的意义。 一. 观察情绪 ...

  • 看见,看见的力量

    看见并认可情绪,对孩子来说,特别有效❤ 准备上课,只看对面小朋友正在和弟弟打闹,刚开始是闹,后面变成真打,俩人厮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使在线|你只看见孩子在捣乱,却没看见背后的积极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r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