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说话过于直白不讲情面?
你是否说话过于委婉达不到目标?
你又是否因为不善沟通备感挫折?
从三个层面教你养成既有效又适当的沟通方式
•看入人里之沟通者
•看出人外之沟通信息
•看人之间之关系演变
《沟通的艺术》一书初版至今已经超过 30年了,并且连续出到第 12版,在美国拥有超过 200万的读者,可见必有其过人之处。之前的版本是由罗纳德•阿德勒( Ronald Adler)和奈尔•道恩( Neil Towne)两人合著。本版改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 Russell Proctor)两人合著。
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致力于有关沟通的研究和写作。他的著作主题涵盖了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组交流、独断力以及社交技巧。写作之外,他还在大学授课,以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北肯塔基大学教授。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许多教材。
这本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增进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本书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7大专栏、超过100篇文章,让你可以轻松学习和应用书中的沟通技巧。新增超过50部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让你可以轻松印证作者在每一章总结的沟通准则,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已经习惯了枯燥粗简、令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但《沟通的艺术》是一个例外。书里的绘画、诗歌以及故事,甚至卡通,都是美丽而有趣的,内容则经过精心组织,文本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如果您是一位沟通学者或心理学教授,正在为新课程挑选教材,请帮您的学生一个很大的忙:使用这本书吧!”
所以,这本书的学习,对于想提高沟通能力的社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图片来自网络在所有沟通的技能技巧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同理心“。在《沟通的艺术》第四章:知觉: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第135页对”同理心“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同理心
同理心( empathy)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也许我们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另一个人的知觉,但若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的确可以更了解世界对他的意义。
当我们使用同理心这个词的时候,它包含三个面向。第一,同理心牵涉观点采择( perspective taking),即尝试采用另一个人的观点。这需要你中止自己的论断,以便在那一刻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见放在一边,试着理解对方。即便是一个自恋狂,也可以通过参加观点采择练习来对别人产生同理心。第二是同理心的情感( emotional)面向,它能帮助我们更贴近地去体验别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乐、伤心等感觉。同理心的第三个面向是真诚地关心( concern)对方的福祉。当我们用同理心对待他人时,不光是和他们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更进一步,真实地关心他们的福祉。
同理心是指尝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把重点放在体验和感受别人的感觉,从而更真诚地去关心别人,也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同理心非常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并且保持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同理心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思考问题经常是一条单线模式,俗话说的一根筋大约就是指我这种人了,这样导致我很容易得罪人。所以,这也是我迫切需要提高的沟通技能之一。
这个名字源自心理学,一九二O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词,指的就是这种行为模仿(motormimicry)。同理心一词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人),原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相同的痛苦感受。使他用同理心一词与同情区别,因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变得愉快、和谐。
如果我什么都不做,首先沟通可能变的困难,甚至关系有可能破裂,别人会对我留下:“这个人太自私了,一点也不关心别人的死活……”这样的刻薄印象。
也有人可能会表示反对。我是来做事的,不是来谈感情的,这种案例也有,比如说著名的将帅曾国藩就提出来慈不带兵的观点。
当然,同理心的应用,首先有时间的因素,另外,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所以,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说的,要做到"推己及有":一方面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这就是同理心原则的体现。它们和同理心的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同理心作为一个系统性学说,它更偏重于这是在于“我”的主动性行为。
同理心可以分三步进行和表达,就能达到目的,提高沟通效果。
1、决定同理。观点选择。
2、加入情感,感受他人。
3、表达真诚。以心换心。
图片来自网络故事一
2018年10月8日晚,先生说:周日女儿家长会。你去。我说,我要出差。先生很不高兴。
我没有应用同理心方法去跟先生沟通,沟通过程简单粗暴。
我应该这么做:哦,周日家长会,很重要呀。我也很想去。(决定同理。观点选择。)我知道你都很忙,而且你比我更操心女儿的学习。你比我更受女儿尊重。(加入情感,感受他人)。我每次去都没什么收获,你去,对女儿的帮助比我大呀!我真心觉的你去的作用比我好呀。(表达真诚。以心换心。)
图片来自网络故事二
在10月份和爱徒小星星沟通一次TF1-2过级安排,激励他勇敢尝试。
小星星很认真,1-2改了三稿,换了三个片段。我看了着急。因此,我准备下周日分舵活动日与他就此事沟通,并鼓励他勇敢尝试
第一步,决定同理,选定观点:小星呀,你TF1-2我认为很好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上台来了。
第二步,加入情感,感受他人:你这么认真,比师父还认真,我在你身上看到了当年我的影子呀。你有什么顾虑和担心呢?来给师父说说你的具体考虑。
第三步,表达真诚以心换心:师父真心认为符合技能点了,而且以教促学对拆书学也很有帮助,你看师父我就是经常上台才越学越好,而且你上次1-1也很好啊,比我强多了!
很期待用同理心法则沟通后的结果哟!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