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二十四史读书会读书中国传统文化
十六国志 | 前燕篇(七)三国伐廆·下

十六国志 | 前燕篇(七)三国伐廆·下

作者: 江吴童 | 来源:发表于2021-11-27 19:43 被阅读0次

此时,三国连兵伐廆的始作俑者崔毖眼见大势已去,心想战争一结束,自己一定会遭到慕容廆的清算,便让他的侄子崔焘前往慕容廆处,假装祝贺他大获全胜。崔焘至棘城的时候,恰好高句丽、宇文部、段部这三国派来同慕容廆请和的使者也在城中。三国使者皆曰:“非我本意,崔平州教我耳。”

慕容廆见崔焘也来了,就诘问他道:“汝叔父教三国灭我,何以诈来贺我?”崔焘见慕容部兵马雄壮,心内恐惧,表示服罪。慕容廆让崔焘回去转告崔毖:“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崔毖之后与数十骑弃家奔于高句丽,其余众悉降于廆。

太宁元年(323年),后赵·石勒遣使结好于慕容廆。慕容廆拒之,并将石勒的使者送往建康(东晋首府)。

慕容廆曾言:“狱者,人命之所悬也,不可以不慎。贤人君子,国家之基也,不可以不敬。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酒色便佞,乱德之甚也,不可以不戒。”并著《家令》数千言,以申其旨。

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在位四十九年。笔者翻看《晋书》,读到“石勒遣使通好,廆距之,送其使于建康”、以及慕容廆给陶侃写的两封信时,颇感慕容廆忠于晋朝之心。

在乱世里,只要有利可图,敌亦可化为友;无利可图,友亦可化为敌。因为这是一个“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的时代。高句丽、宇文鲜卑、段部鲜卑三国伐廆,虽说是受崔毖的挑唆,但其目的还是在于瓜分慕容廆的领地。等到作战失败后,三国的使者纷纷将责任推到崔毖头上。笔者认为,此时在三国使者的心中应该是存在着这么一种想法的:只要求和能够成功,脸,是完全可以不要的!

慕容廆在十六国时期算是一位颇为贤明的君主,重视农业、重视儒学,举贤任能,广纳英俊,为日后所建立的燕政权能够问鼎中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六国志 | 前燕篇(七)三国伐廆·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cnp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