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海秋言人处德我者不足观心术,处相怨者而能平情,必君子也。
每日检点是曾国藩的日课必做内容,自我检察,以忏悔自新,这是最为基本的忏悔法。在儒家思想中,忏悔自新就是“明诚体仁”。孔子站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易经》讲“易”,一切皆流,时旧时新,永远在变化、生成。这就是“诚”。不诚无物,至诚无息,这些都是讲“物”由诚而开显,不断生成。诚,即天以言开显实在,而人与天签订誓约来维持人的存在。“自诚明,天之道。自明诚,人之道。”诚,是明。不过,诚,为物不贰,生物不测,不一不二,也不一定能预见未来的变化,即有明而无明。这就需要忏悔自新。
一般人难得自明,需要他人这面镜子;人的无明,在于不能破除“局限”。通过自身不断学习、检察,可以破除一部分“局限”,但是未必能完全破除“局限”。曾国藩的忏悔自新,得力于北京朋友圈的检察。比如唐鉴、倭仁、冯树堂、陈岱云等人都是不断鼓励、指点曾国藩走出泥坑的朋友。
所以曾国藩自己的感受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每天自省、检查、约束自己,今天的事情不做等待以后来补,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是修养品行提高学业的事情呢?”
海秋说的这句话让人联想到《论语 宪问》中的一段,“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说:“以恩惠来回应怨恨,这样如何?”孔子说:“那么要以什么来回应恩惠呢?应该以正直来回应怨恨,以恩惠来回应恩惠。”
当一个人与对他有德的人相处时并不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行和心性;但是当他和对他有怨的人相处并且能保持心平气和,这一定是君子所为。当然现实中关于类似的说法很多,比如看一个人是否行为端正不仅要看人前还是看独处时的状态,看是否前后一致,所以修行心性都会提倡“慎独”二字;另外看一个人的品性是否正直就看和他发生利益关系时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合作、分红、借钱等都很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看出内心正直公平还是损人自私。
读书穷理,不辨得极虚之心,则先自窒矣。
朱熹说:“为学之道,莫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先读书.”这是告诉我们,首先要读书,才能知理、懂理、明理,这是求真的过程;
老子的《道德经》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的内在趋动因素。而曾国藩说“不辨得极虚之心,则先自窒矣。”,
古人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求学穷理并非真的到了满则溢的状态,而是内心不放开,无思辨。所以在求学穷理的过程中要有虚和静的心态,否则就先自我堵塞了。所谓气象运动,从无休止,从无盈满,求学问道,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