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他多”是“在中国第一要他多”的提炼,是鲁迅先生在《忆韦素园君》中对韦素园的崇高评价。其中的“他”就是指韦素园。
鲁迅先生的原文是:“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如是评价韦素园,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美”:“并非天才,也非豪杰”,“高楼的尖顶”“名园的美花”,“楼下的一快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反复诵读,一种节奏的韵味也是在其中的;细细品味,还有一种辩证思维的哲学意境。形象,生动,富含感染力。因而,“第一要他多”也就是逻辑必然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开山的时代,愿做“一块石材”“一撮泥土”的人,不是最可宝贵的吗?
接下来的三个概念“观赏者”“建筑者”“栽植者”就非常富有思想含量了。——“观赏者”在意的可能是“高楼的尖顶”“名园的美花”,而“建筑者”则在意的是“楼下的石材”,“栽植者”在意的是“园中的泥土”。没有石材,何以起高楼?没有泥土,何以能栽植?这其中的分野,就不仅是价值观,而是包含了世界观与人生观在内的一个社会人生体系。
在当今中国创新发展的时代人生中,“第一要他多”的,我以为还是韦素园式人生为崇高——默默地建筑,默默地栽植。没有这样的人生,高楼何以尖顶?没有这样的人生,园中何以花美?
韦素园“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如此三个“默默”,是深深感染人的,更是深长印入我的人生观的——我的终生,不求能入“观赏者”的眼中,但求“建筑者”“栽植者”不将自己的默默奋斗置之度外。
我以为,自己敢于这样的思想,人生道路就会走得更加刚毅和坚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