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其本身是没有任何留恋地走去了,拦也拦不住。我们对其,也只能依靠自己的记忆了。
那么,自己都有怎样的记忆呢?撇下记忆的内容不论,我们是否用心考虑过自己的“记忆形态”呢?或者说,记忆是何种样式?
“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鉴赏家的眼目。”
“记忆好像刀刮过的鱼鳞”——记忆像鱼鳞!这就是鲁迅先生对记忆的形象刻画——一个抽象的概念由此生动形象了,并且,将记忆的特性也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我以为,这是典范的思想家的思想能力所在。若是我们自己,可有这样的比喻?
时间如流水,记忆像鱼鳞。如是,该是完整的“记忆哲学”了。
生活,是应该出思想的。鲁迅先生的“记忆像鱼鳞”,该是绍兴水乡生活对于鲁迅思想能力的哺育吧?
“留在身上”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终生都不会忘记的。这样的记忆,不仅鲁迅先生有,怕是人人都有的。但我觉得,似乎鲁迅先生如此的记忆对我们更有教益,其一便是《忆韦素园君》——对于一位英年早逝的青年文学家的追忆。
“掉在水里了”的记忆呢?在鲁迅先生则是“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这样的记忆,似乎更有其深意了。读过《忆韦素园君》后,这深意是不难体味到的,我于此则不赘述了。我要说的是,其实,凡思想者,都有不随时间之流水而逝去的记忆,也恰如水中鱼鳞,还会时而“翻腾”“闪烁”——当然,中间也是“混着血丝”的——付出过心血的,流水的时间是不能磨灭的;伤心血的,更是难以忘怀的。
2019年,刚刚离开我们。在我们心的记忆中,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什么?“混着血丝”的记忆又是什么?该是梳理一下,以激励我们走好2020这一年。
记忆像鱼鳞。于今“接着鲁迅说”,我以为还是有说头的。鱼鳞,不是让我们联想到鱼网吗?鱼网的样式不是针对着鱼鳞的结构?二者的共同点不是层序性?所以,当记忆作为人的“看家本领”时,发展、提升自己的记忆力,就要牢牢抓住“层序性”这个记忆力的要害,使自己的记忆力具有丰富的网状逻辑结构。不知正确与否,但我是这样“接着说”的。互联网时代的记忆力若没有“网络结构”,恐怕会“失忆”吧?
读鲁迅,重要的是能够“接续”鲁迅进一步往下讲,讲出属于自己的创意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