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大讲堂
述而篇第三十一:屈己以全礼

述而篇第三十一:屈己以全礼

作者: 西源 | 来源:发表于2019-07-23 08:27 被阅读3次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敬有过,人必知之。”


            这一章,可以看作是叫陈司败的人,对孔子知礼的考量和刁难。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答:“知礼。”其实,陈司败这个问题,问得就无理而刁钻,无理,是因为当着别人的面问别人的尊上,就是对人的一种无礼,必然别有用心。刁钻,是因为孔子的回答,答案只能有一个,就是“知礼”。为什么呢?如果鲁昭公确实知礼,那么孔子必然据实回答,反之,如果鲁昭公不知礼,有违礼行为,他是鲁国国君,为“尊乾讳”故,必然仍然回答知礼。如果,孔子据实回答“不知礼”,会怎么样呢?陈司败会立即说,孔子不知礼,不知“为尊者讳”,借此来打击孔子。因此,为成全礼制,孔子只能回答知礼。可见,陈司败提出这个问题,存心刁难孔子,用心险恶。

            如果,鲁昭公真的知礼,无违礼行为,对话可能就此结束。恰恰相反,鲁昭公有违礼的地方,事情是这样的:鲁国,为周公之后,姓姬;而吴国,为太伯之后,亦姓姬,根据周礼,“同姓不婚。”但鲁昭公却从吴国娶妻,按当时叫法,女人出嫁后,应以其成长国名加上姓称之,即应称之为吴姬;如称其为吴姬,则明显告知别人,鲁国违反了“同姓不婚”原则,因此改称鲁夫人为吴孟子。这就是陈司败的后招。他明确知道孔子的回答必然和事实情况不符,他于此抓住漏洞,来攻击孔子。

            果然,孔子走后,他请来了孔子的学生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孔子是君子),难道君子也会有偏袒吗?鲁昭公从吴国取妻,系同姓结婚,因而称她为吴孟子。鲁昭公如果知礼,还有谁不懂得礼呢?”从中,可以看出了陈司败的洋洋得意,你孔子不是品德高尚吗?你也有过错啊,也不过如此。

            巫马期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为了尊礼,不违反“为尊长讳”的礼制,不惜委过于己,承认是自己的过错,自己,并说:“我孔丘是幸运的,如果有过错,别人一定知道并指出来。”

            孔子的最后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的。一个人,如果他有了过错,别人知道了并指出来,那么,他是幸运的。为什么这样讲呢?别人能指出自身的过错,自己可闻过而改之,有利于自身的进步,这难道还不算幸运吗?很多时候,自身有了过错,是没有人告诉你的,常常是屡撞南墙后才幡然醒悟的。与此相比,前者岂不是幸运得多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述而篇第三十一:屈己以全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fen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