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跟我说,现在每天都好忙啊,感觉看书的时间好少,都没怎么看书了,他们知道我看书比较多,就询问我一些解决方法。我反思了近来看书的一些状况,发现了一个很不幸的事实:我上个月也因为忙于所谓的“各种事务”而减少了看书的时间,细细统计看书的数量简直少的可怜,不禁让我本人有些尴尬。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买了一大堆书但还没来得及拆开封面,列了长长的一个读书清单却苦于难以实现。但是同样有一些人每天都在阅读很多的书籍,一年看100本书都已经变成了很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经过我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和调整时间安排并在这个月加以实践,我发现自己的读书状态渐入佳境,看书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以下就是个人总结的一些经验:
读书的量:
一、要有阅读基础,养成读书习惯
如果真的要做到大量阅读,读书速度是一个关键,这个当然因人而异,有些人看书一目十行,看书飞快,有些人则很不习惯这种速度,感觉这样读书没有质量,像我这种人就属于后者。不过,通过对各种读书方法的学习,其实读书还是可以在保质的基础上提速的。首先,想要提升速度,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记得小学时候我就很喜欢读书,但是读书很慢,有时候很着急,那时候我爸对我说:“一开始读书都是这样,读的书多了看书自然就快了。”
咱们可以拿读书和跑步类比一下,天天坚持跑步的人会发现,当跑步坚持到一定时间段时,自然会跑的很轻松,毕竟腿部肌肉和肺活量这些都已经锻炼出来了嘛,习惯成自然,而读书也是运动,只不过是脑力方面的。脑力肌肉越练越强,读书自然就轻松了。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中作者分享了一个自己的读书经历:在读书的开始阶段,他只是每周看1本书,后来渐渐地改成一个月10本书,到了现在已经变成每天1本书了,效果显著啊。所以说,读书这种事情,急不得,得慢慢坚持地做下去,时间久了,功力自然加深。
二、可以很多本书同时阅读
这种方法,我觉得除了小说类都挺适合。因为小说情节有一定的连贯性,我本人读小说或者文学名著都不希望书中主线被打断,习惯心无旁骛一次性读完,而除了小说以外,我是可以在同一天内多本书同时展开的。或者说,根据书籍的重要性,可以给自己规定一本主要读物,剩下的书可以当做每天的附属品。这么做有两种好处,一个是省时间,相同时间段可以多读一本书。第二个也是换换口味,一直读一本书可能会觉得很累,慢慢地效率就下来了,换种读物可能读书的兴趣又来了。有学霸总结经验,放松不只是休息这一种方式,也可以是换种方式继续学习。
举一个例子吧,我这一周就是一天读两本书,早上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不会读太多,也是就一两章吧,能保证自己一周内读完就可以,读完就结束。等到下午或者晚上的时候,虽然不会再读上午看的书了,我也会看看《象与骑象人》,要么就是看看各种散文随笔,反正非要让自己读一些什么东西才觉得充实。因为自己只是计划每周读一本书的,所以只要每天多读一点,就算是额外完成任务,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激励。
三、抓住自己空闲,零散(无所事事)的时间
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琐碎的时间了,大部分都是以无所事事的形式度过的,要么空等发呆,要么刷手机,时间流每天都一滴一滴从手边滑过,能抓住这些时间的人可能就是优秀的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区别。所以我的手机里有好几个读书软件,书架里准备着各类电子书,都是以备无聊时的不时之需,有时候做一些整理东西这种不费脑力的事情时,还会打开有声听书软件,也算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其实无形中就把我们的生命延长了。
就说我个人吧,一到假期生活就是非常不充实的,白天效率低下,做不了多少事情,晚上睡觉前感叹一次生活的苍白然后倒头睡去,第二天起床将昨天的生活再循环一次。不过一次暑假的晚上,我无意中拿起以前买了但没看的乐嘉写的《人之初,性本色》,感觉内容不错,就看上那么一段,然后再睡觉,我也忘记看了多少天,但是就这么看下去这本书就被轻松看完了。之所以说轻松,是因为读那本书不在我的读书计划之中,我只不过是每晚翻几眼而已,内心感觉并没有费多少力气,但是这件事情让我明白,只要抓住一些空闲的时间,读一本书这种以前认为很困难的事情也可以像随手做到一样简单。如果没有这么一个简单的习惯,假期可能连一本书都读不完呢。
四、不断地坚持
我最近读书的时候,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不管自己每天有多忙,每天都要读书,即使就读几页我也要坚持下去。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个是提高行动力。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看书,只是缺少拿起书并翻开的那一个动作。就拿我来说,有时候经常感到时间忙,把读书安排到“过一段时间,闲下来再说”的日程上。但是真正翻开书的时候,兴致一提起来,还是会忍不住看下去,看书前感觉时间紧,看进去了时间再紧也会把书看完。
第二点好处则是源于每天的坚持,每天看一点书,自己每一天都是不断进步的,如果有一天把看书断了下来,自己就将停滞不前。我家乡有句俗语:“不怕慢,就怕站。”这句话其实就是说缓慢前进总比听着不动好。你看龟兔赛跑里面,乌龟爬行那么慢,不还是赢了兔子嘛。把每天读书养成习惯,习惯的力量会推着你前进的。
读书的质:
一、读书有风险,看书需谨慎
每当我充实地读过每一天的时候,我都越发地发现,人的一生真的太短太短了,世界上有太多的风景,我们只能看到那极少的一部分,所以庄子都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所以我很珍惜我读书的时间,再加上我读书不算很快,读一本书需要很久,如果我读过一本书以后,发现此书极烂,基本没有什么价值,那我的时间投资岂不是就这样打了水漂了。所以我现在读书时很慎重的,选书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文学名著我肯定会读。毕竟这些书经历了时间长河和众多读者的考验,这样一个时间和用户的“大数据调查反馈”我还是信得过的。
2身边的朋友推荐的我一般会读。因为朋友亲自读过,再加上大家彼此熟悉,这样推荐的书也是比较可靠的。
3最近经常关注简书的读书笔记专题,大家经常分享笔记的那些书,书名经常会在我眼前或者耳边飘过的书我一般会根据自身需要去看。
4因为罗胖做的视频逻辑思维以及得到App就是专门给大家提炼书籍的,在听过罗胖的视频讲解或者文字版干货我可能会对书的内容大致了解,如果觉得此书给我的而感觉很好,能激发我强烈的读书欲望,我会买全本电子书阅读。
二、选择性阅读,二八原则
我以前看书是个死心眼,看书必须从头看到尾才算好好看书,不过在大量阅读了很多书以后,我觉得看一些书籍,其实做到选择类阅读就可以了。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提到过读书的二八定律:对于商业图书,各类杂志等非学术等读物来说,80%的精华价值可能仅占20%的页码。这就说明了选择性阅读的重要性,毕竟作者在写书时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并不清楚所有读者的需要,对于书籍,有时候未必非要全部看完,按需索取就行。
罗胖曾经分享过自己的读书经历,他说别人很惊奇于自己看的书都记得,问他究竟如何做到的,罗胖大致是这么说的:“其实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查书,比如说历史,我会从我所感兴趣的一个历史节点进行阅读,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延伸,这样更有针对性,记忆也就更牢固。”
不光是罗胖,我高三时看卡耐基写的《人性的优点》,当时为了解决高三时的学业压力,解决自己的焦虑,就是直接按照目录找自己需要的章节,直接通过书籍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简单粗暴,但是却很有效果。后来觉得这本书还不错,就按照自己的顺序把这本书看了一遍,同样受益匪浅。
三、读书笔记,读后感想
读书时,同时做一些笔记,把对自己感触很深或是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随手记下来,这样算是对书中内容的提炼和提取,合上书本后,能很清晰地看到自己学到的东西,至少这一段读书时间是有收获的。如果能写一些感想,融入自己的见解并分享出来,就真正将书中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了,捎带还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表达能力,写文让我发现,自己想明白和让别人明白真的不一样,没有输出,就永远是一个接受者。不断地分享会让自己的收获越来越多。
最后再说一句,看书就和修炼武林秘籍一样,尤其是一些干货类书籍,看完感觉自己功力又提升一层,会不自禁地窃喜,然而如果没有将所学内容加以实践,还不如不看,因为看了这些不光没用,还浪费了时间,最主要还会给自己造成能力提升的错觉,其实能力提升岂止是看几篇文章这么简单。所以如果你感觉这篇文章还不错,就赶紧着手实际操作,制定自己的读书目标和计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