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词对于我来说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到我几乎忘记了父亲的模样,熟悉到现在的我也成为了父亲。
我清楚的知道作为一个父亲身体和精神上所承受的双重的压力和负担——他用他厚重的臂膀撑起了整个家,依然不卑不亢;他用他宽阔的胸怀包容了一切,依然不言不语;他用他远去的背影肩负了所有,依然不屈不挠。
所以;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岸的,父亲的背影在我的记忆里是高大的,父亲的角色对我的感触是深远的……
打小我就在陕北老家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共同生活。记忆中的父亲和我聚少离多,我也只能从他的相片中,努力回忆起我记忆中父亲的样子,记忆中父亲对我的爱……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为此,在我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把生活在内蒙古的我,送在了陕北的爷爷奶奶家。为的是接受家乡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年少懵懂的我,当时也不清楚父亲的良苦用心。为啥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在自己的父母亲身边?为啥只有我例外?难道父亲只喜欢他的“小棉袄”,难道父亲真的不要我了吗?
我把这种恨深深地埋藏到自己的心底里去。我不愿让任何的人在我耳边谈起我的父亲,我不愿父亲一次次的来看我探我关心我,我不愿意看到他的人,甚至都不愿意看到他每次离开时的背影。因为我恨他!
父亲总是不厌其烦的来看我探我关心我。每次来他总是给我带很多的好吃的,很多好玩的。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的到来不理不睬,我还是一意孤行的对他的关爱置若罔闻。
每次直到父亲走了以后。我才狼吞虎咽的吃着他带来“美食”,忘乎所以地玩儿弄着他带来的玩具。
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恨。
我认为这是他对我父爱缺失的弥补,我并不为此领情。在我狭隘的认知里:父亲就是找了一个光面堂皇的理由,然后理所当然的把我送给了“别人”。他给我买再多的东西都烘干不了我这颗幼小而“潮湿”的心。
甚至老师布置的作文是《我的爸爸》,我也会写《我的爷爷》或《我的奶奶》。
因为我爱爷爷和奶奶胜过爱父亲。因为我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能感受得到这种隔了辈辈的亲——溺爱的亲!
在我九岁那年。我在奶奶的怀中听到了父亲因为恶性脑肿瘤,在开了颅还无果的情况下,最终撒手人寰。
原本的一家四口。剩下的只有我们娘仨,和竭尽全力的为父亲治愈时留下的负债累累……
母亲没有了坚实的臂膀,我和妹妹没有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我们全家有了一种天塌了的感觉;俩眼发黑,前途一片渺茫。
我第一次因为父亲落泪。悄无声息到撕心裂肺,伤心欲绝到痛不欲生!
我恨他是因为他在。他现在走了,我去恨谁?谁又能让我去无缘无故的恨呢?!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嘱咐母亲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把我供养成人……
父亲治愈、疗养、直到安葬的时候我都没有在场。原因是:父亲不让任何人因为他的病,影响到我的学习和心理。(父亲的爱是多么的深沉啊!)
直到父亲走后,我才回到了母亲身边。在亲身感受和体验了不同的教育背景后,我才深知父亲舍近求远的把我送回老家读书的缘由。
陕北小学的六年制换成内蒙古小学的五年制,让我开始有点“力不从心”。
关键是当时的乡村教育质量我真心不敢恭维,我就曾深受过其害。
我至今清晰的记得有一篇叫《瀑布》的课文。老师是这样教我们的:“同学们,你们见过爆布没有”?
我们不说话,只是一个个脑袋揺得像拨浪鼓似的。
老师接着说:“现在大家跟我一起读——爆布,远远地看见了爆布……”
我们一起摇头晃脑地异口同声道:“爆布,远远地看见了爆布……”
洪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着响彻云霄!
可想而知,你要知道现在的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读书写字的,那你一定不会笑话我在写文时偶尔的错别字,一定不会笑话我不会用标点符号了吧!
父亲对我的夙愿最终没能成形。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也把埋藏在心底里的恨转化成对父亲无限的思念和无限的爱,又一次深藏在了心底里。就让每一个夜晚寄托我对他的哀思,就让每一个“清明”捎去我对他的祝福,就让每一个春夏秋冬都能使我忏悔父亲对我无声的爱!
父亲在他及其有限的整个生命里,都在全力以赴的爱着我——无怨无悔!
我要把父亲给我的爱转化成我对儿子的爱,就让父爱生生不息的滋养繁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