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冷知识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3.3.2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3.3.2

作者: 静默斋谈乐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00:08 被阅读0次

阿伯拉尔和悲歌

彼得·阿伯拉尔1079年生于法国南特附近的帕莱(Pallet),是起源于布列塔尼的一个贵族家庭的长子。他在巴黎学习哲学,是唯名论大师香蒲的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的学生。之后他在那里的主教座堂学校教书,在此期间他好辩的性格和行为使他不为同侪和教会所容,被迫流浪他处。他曾前往拉昂,在圣安瑟伦(St Anselm)指导下学习神学,又被其学生敌视。但高人一等的才学还是让阿伯拉尔在1115年被任命为巴黎圣母院的教师。在哲学上,他认为“一般”和“共相”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但强调“共相”是人用以表示诸多事物的相似性与共同性的概念,有其客观性,称为“概念论”。他对三一论的阐释被教会斥为异端学说,其著作《神学》(Theologia)也遭到焚毁。

阿伯拉尔和埃洛伊斯

然而,这等遭遇还不是最残酷的。他的私生活是中世纪的传奇之一,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阿伯拉尔在巴黎圣母院教书时,是那里最才华横溢和极富个性的青年教师,引起了教士菲尔贝(Fulbert)的聪明伶俐的侄女埃洛伊斯(Héloise)的爱慕。阿伯拉尔搬进菲尔贝家教授埃洛伊斯,两人私通并导致埃洛伊斯怀孕。被叔父发现后,埃洛伊斯被迫到布列塔尼产下一子。而之前两人已经秘密结婚,但为了阿伯拉尔的前途(教士是不能结婚的),埃洛伊斯否认了这个秘密。菲尔贝后来发现了这个秘密,被羞辱的他怒火中烧,雇了两个凶手在一天夜里闯入阿伯拉尔的房间阉割了他。从此以后,阿伯拉尔一直过着悲惨的生活,不能升为司铎,也无法保住圣职,只好去了圣德尼隐修院,在那里教书和写作。然而这里也不得安宁,大批学生来追随他,他只好建立一座名为“圣灵”(Paraclete)的新隐修院。埃洛伊斯则在一座女隐修院当修女,后来因房租到期而接受阿伯拉尔的帮助,她和其他修女搬到了已经空置的“圣灵”隐修院。至此,时隔约十二年之后,两人开始经常通信。这些信件幸运地保存下来,和他的一部自传一起成为研究阿伯拉尔生平的重要资料,也见证了两人之间伟大而动人的爱情。但没有证据表明,阿伯拉尔后来访问过隐修院,并和成为院长的埃洛伊斯有过任何个人接触。阿伯拉尔晚年回到巴黎,因圣本笃会规问题和西多会明谷的圣伯尔纳产生了矛盾,他被绝罚,在1142年去世并葬于一所克吕尼会隐修院——索恩河畔沙隆附近的圣马塞尔隐修院。1164年,他的“前妻”和“爱侣”埃洛伊斯的遗骨也葬在他的身边。

阿伯拉尔是十二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此外他还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他和埃洛伊斯的通信中,埃洛伊斯提到他的情歌从文学和音乐的角度来说都十分重要,他“具有诗歌才华和歌曲才华”,他“创作了大量韵律型和节奏型情歌,语言和音乐都是迷人和甜美的,旋律柔和,甚至可以让文盲感激”。可惜的是,这些很可能是拉丁语写作的情歌都失传了。

只有一首赞美诗《多么美妙》(O quanta qualia)和六首悲歌流传下来。1130年后的某时,阿伯拉尔为已成为“圣灵”隐修院院长的埃洛伊斯创作一部赞美诗集。当时明谷的贝尔纳已经用传统材料为西多会创作了一部赞美诗集,而阿伯拉尔的这部在风格上是全新和同一的。《多么美妙》是其中唯一留存下来的赞美诗,也是阿伯拉尔最受欢迎的作品。它属于多利亚调式,结构为AAB的形式,旋律轮廓非常宽广,诗歌是抑扬格的,但花唱的位置不像同一时期的赞美诗那样有规律。

阿伯拉尔的六首悲歌是使用无谱线的不精确的音高纽姆谱记录的,只有第六首《大卫的悲歌》有方形记谱法的其它版本。这首悲歌的题材来自旧约《撒母耳记》,是关于大卫王哀悼扫罗和密友约拿单的,属于混合吕底亚调式,但第一和最后一个诗节却是副混合吕底亚调式。正因如此,这首悲歌的从d到g’的宽广音域范围显得非同寻常,也是悲歌旋律的特点。沉思段落由花唱所延长,而叙事段落是音节式的,具有戏剧性高潮的特征。这首悲歌可以视作阿伯拉尔表达他离开埃洛伊斯后那种绝望的情感状态的观照,埃洛伊斯也许就是约拿单的原型。其它几首悲歌的内容也是取材自《旧约圣经》,例如《历代志》和《列王纪》中亚伯拉罕、耶弗他的女儿、参孙等的故事。阿伯拉尔的悲歌在形式上和继叙咏有关,反映了早期继叙咏和悲歌的紧密关联。也许阿伯拉尔的音乐比不上他在哲学上地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位十二世纪伟人具有个性和真实的一面:一个有思想和灵魂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骄傲和受难的人。

大卫和约拿单

实际上,悲歌这种文学和音乐体裁在中世纪早些时候就已在欧洲存在。最古老的两首是赞颂西哥特国王钦达斯文图斯(Chindasvintus,641-652年在位)和他的王后雷希贝尔加(Reciberga)的“颂诗”(epitafion)。最早有音乐保存下来的悲歌来自利摩日的圣马夏尔隐修院的九世纪手稿,包括一首著名例子《卡洛利悲歌》(Planctus Karoli),是哀悼814年查理大帝逝世的作品。这些早期曲目使用纽姆谱记录,只能知道大概的旋律轮廓。在教仪剧一节中,我们已经遇到过手稿中的《拉结的悲歌》,它是作为礼仪应答圣歌的戏剧性附加段的。

九世纪以来的悲歌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女性演唱的本地语悲歌;(2)特为死亡的皇家和英雄人物创作的挽歌;(3)关于放逐和远行的日耳曼式的怨诉;(4)和现实生活远离的虚构的类型,例如阿伯拉尔那些基于古典和圣经主题的悲歌;(5)戏剧化或半戏剧化的圣母哀悼,例如教仪剧一节已经遇到过的德语《玛利亚的悲歌》;(6)对爱情的哀怨。

悲歌的起源现在还含混不清,它和行吟曲及继叙咏的历史纠缠在一起。悲歌通常是拉丁语的,而行吟曲一般为本地语,但也有少数个例是反过来的。十二和十三世纪法国北方的行吟曲和悲歌关系紧密。《贞女的行吟曲》(Lai des pucelles)和阿伯拉尔的《以色列贞女的悲歌》(Planctus virginum Israel)旋律相同,但不能确定哪首在先。许多继叙咏的旋律也冠名为“Planctus”,例如广为流传的《天鹅悲歌》(Planctus cygni),特别是奥尔夫《博伊伦之歌》中的那首让现代听众熟知,尽管原始版本极其不同。从九世纪到十三世纪有二十几部手稿保存了这首加洛林时代的悲歌的多个版本,其间这些版本发生了许多变化,增加了新的文本来赋予寓言故事以新的宗教意涵。原始版的故事是一只天鹅从陆地飞到海上,遇到了暴风雨;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天鹅哀鸣着自己的命运:它太虚弱而飞不到暴风雨上方,也抓不到可食用的鱼;这时天已破晓,暴风雨退去,天鹅重新获得了力气,快乐地飞回陆地。从形式上看,《天鹅悲歌》是一首首尾皆为单行诗句、中间为八个对句的规范的继叙咏。它的旋律基于某个动机并轻微变化反复出现,这和普通继叙咏的宗教特性很不一样,更类似于世俗歌曲的风格特征。

十二和十三世纪最重要的悲歌类型是《圣母玛利亚的悲歌》(planctus Beatae Virginis Mariae),这类悲歌出现于所有欧洲国家,包括拉丁语和除英语外的七种本地语。这种体裁是非礼仪的,但肯定可以在教堂由多人参与演唱。并不确定这些仪式是否构成一部“戏剧”,但我们的确在复活剧中三位玛利亚、受难剧中圣母、《屠戮婴孩》中拉结和《但以理剧》中但以理的怨诉中遇到了众多戏剧性“悲歌”。

十三世纪著名的西班牙手稿《拉斯韦尔加斯抄本》(Codex Las Huelgas)中也包括六首悲歌,将在后面有关中世纪女性音乐的一节中介绍。

唱片推荐

标题:彼得·阿伯拉尔:耶弗他悲歌,大卫悲歌

演奏:Studio der frühen Musik,Thomas Binkley(指导)

厂牌:EMI,“Reflexe” 8 26492 2

唱片简介

十二世纪法国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阿伯拉尔也是著名的音乐家和诗人。他和埃洛伊斯的爱情故事以及受宫刑并被革除教籍的悲惨遭遇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自传和两人的通信中,我们知道阿伯拉尔为埃洛伊斯创作了大量优美的情歌和赞美诗,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仅留下一首赞美诗《多么美妙》和六首取材于《旧约圣经》的悲歌。悲歌是中世纪重要的诗歌和音乐体裁,表现各种情况下的悲伤、哀悼和纪念之情。本专辑选录了阿伯拉尔最受欢迎的作品《多么美妙》和两首悲歌。其一是大卫哀悼扫罗和好友约拿单的悲歌,暗示了阿伯拉尔被迫离开埃洛伊斯的悲痛和绝望,它也是六首中唯一一首能够较精确地译写成现代乐谱的悲歌。其二是耶弗他对祭献给上帝的女儿的悲歌。宾克利认为《大卫的悲歌》是为“圣灵”隐修院修女们创作的,故采用女声来演唱。

标题:悲歌

演奏:Studio der frühen Musik,Thomas Binkley(指导)

厂牌:EMI,“Reflexe” 8 26497 2

唱片简介

悲歌是一种重要的拉丁语诗歌和音乐体裁(少数也用本地语创作)。它的主题是关于各种哀悼、怨诉和悲伤的,内容取材于寓言故事、圣经故事、古典拉丁文学,也有颂扬已故君王、贵族和教会要员的悲歌。七世纪的手稿中就已存有悲歌的文本,悲歌的音乐起源和历史与继叙咏及行吟曲纠缠不清。这张《悲歌》专辑包括了中世纪最著名的一些悲歌曲目:《天鹅悲歌》、《拉斯韦尔加斯抄本》中的几首、最后一位特罗巴多吉劳·里基耶的作品、戈赛尔姆·费迪悼念狮心王理查的作品和德语《玛利亚的悲歌》,除了著名的阿伯拉尔的悲歌(另有专辑),基本概览了悲歌的各种风格和主题。宾克利和古代音乐工作室是悲歌曲目的先驱探索者,他们根据不同曲目考证出不同的演绎方式,使用的伴奏乐器包括中世纪琉特琴、里拉琴、维埃尔琴、撒拉逊基特拉琴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3.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ki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