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晓刀
一个44岁的男人,结婚多年,妻子温婉贤淑,两人的婚姻,虽说不是活成朋友圈里别人羡慕的爱情,但也算不错。
毕竟当44岁的他,事业一落千丈,高峰跌入谷底的时候,她的妻子仍然愿意与他“一起立黄昏,问句粥可温”。
44岁这年,他们的婚姻走到了第七个年头,传说中的七年之痒。
也是在这一年,他遇到了前任,初恋的那种。
那么问题来了,婚后再遇到初恋并且依然深爱,怎么办?
婚后遇到初恋,还能不能一如从前?
这也是这个44岁的男人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这个男人,就是白居易,他的前任,便是青梅竹马痴恋一生的湘灵,现任,很尴尬。
01
白居易的前半生,才华冠绝,少年英姿,可以说是国民老公那一撮的了。
而后半生,却在“油腻”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蓄养家妓,饮酒作乐…
连冯唐写下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之十大法则都拯救不了他的油腻。
有人说,他分裂了,变了,再也不是那个白衣少年倾城偶像了。
但其实,我想说,油腻的背后是“看不见的居大不易”。
44岁这年,是白居易的一个转折点,事业失意,情场更失意。
事业上,他被贬江州,从极尽荣耀的皇帝近臣到江州司马小官,昔日为他站台的宪宗皇帝,一脚把他踢出了上流社交圈。
爱情上,在被贬江州途中,他竟然遇到了35年未见却想了35年的初恋——湘灵,此时的湘灵已经40岁了,还没嫁人。
白居易想,反正事业东山再起,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在这个时候竟然遇到了湘灵,这肯定上天刻意地安排。
他激动极了,他不管,反正母亲已经过世,再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们在一起了。
他第一时间提出“迎娶湘灵”的渴望,本以为湘灵一定有和他一样的渴望,但,湘灵拒绝了他。
白居易想不通了,到底是为什么?
想当初,两人青梅竹马,却苦恋35年,少年熬成了大叔,少女容颜不再,除了珍惜剩下的时光,还苛求什么呢?
白居易不懂,但湘灵懂。
湘灵懂得,生活兑换的经历,爱情支付不起。
说起两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一出集家庭、伦理、都市、情感、婆媳的大剧了。
白居易是官二代,其母亲自认为乡野出身的湘灵配不上白居易,一直以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推动剧情发展。
看,多俗烂的套路,这一套就套了白居易三十余年。
这套路吧,烂不可怕,管用就行,白妈是深得其法,屡试不爽。
白居易跳不出白妈的套路,只能在套子里僵持,僵持到37岁,被白妈逼迫与富二代千金小姐杨氏完婚。
他当然不情愿,新婚就给现任写了一首诗,叫《赠内》。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有人说这是琴瑟和鸣的典范,而我只读出了冷酷无情。
他告诉杨氏,你不要奢求太多,吃饱穿暖,多干活,少说话,不然我不能保证和你走完一生。
请问,现任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可是,这样的完婚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这就代表他对湘灵的感情是从一而终吗?
虽然35年之后,两人再相逢,白居易明确表明要迎娶湘灵,但这就是对湘灵完整的爱吗?
错了,恕我直言,白居易还是“作”。
02
“作”是什么?
是“明明可以……却……”
对白居易的这段爱情来说,明明是可以在一起的,却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而没有在一起。
所谓的爱而不得,肝肠寸断,换句话说,是“作没了”。
白居易的“作”,是这样的:
❶负了前任,背叛现任。
一出“迫于现实压力被棒打鸳鸯”的苦情大戏,我们该不该同情左右为难的男主?
不,绝不同情。
一个成年人的所有选择,都是经过权衡利弊的结果。
也许利弊有对有错,但选择只有无悔。
面对现实的压力,白居易已经有了选择,他选择了妥协,屈从于白妈,与杨氏完婚。
既然做了选择,既然心里已有权衡,再想走回头路,迎娶湘灵,便是负了湘灵,也背叛了杨氏。
❷在俗烂的套路里瘫着。
35年的时间,生个孩子也会打酱油了。
可白居易对湘灵做了唯一一件事就是:承诺,却总也兑现不了。
他在白妈的套路里瘫了35年,他无数次请求,白妈无数次拒绝。
时间扯淡了浓情,剩下的只有“为求而求”。
❸对湘灵的感情消耗无度。
说到底,他还是懦弱。
他一边风生水起的做风流才子,一边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情种。
他写了很多给湘灵的诗。
《邻女》《寄湘灵》《寒闺夜》《长相思》《生离别》《潜离别》《离别难》《冬至夜怀湘灵》
我读到《潜离别》,也同样为他们悲伤。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我读到《长相思》,也和他们有一样的希望。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枝。
此时的白居易已是大唐闪耀的明星,他写的诗他的思念,湘灵一一知道。
但那又怎样,不付之行动的承诺,在我看来,都是对爱情的无度消耗。
❹爱情到了最后成了“只求结果的执念”。
再相遇,已经是上天格外的恩赐,白居易只想好好珍惜。
这算是个有担当的行为。
可是,35年未见,各自生活大不同,青梅竹马的浓烈爱情,还剩下多少。
与其说他们之间剩下的是爱情,不如说他们只差了一个交待。
湘灵年近40未嫁,可以预见的是孤老一生,白居易44已经完婚,对湘灵有一份未完的交待。
这个道理,白居易看不懂或者是装不懂。
湘灵却理智得多,爱情至此,成了“只求结果的执念”。
35年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仅有的那点感情支付不起,不如,不聚,让美好留在记忆里。
03
最后回到最初的问题:
婚后再遇到初恋并且依然深爱,怎么办?
婚后遇到初恋,还能不能一如从前?
其实,我更赞成湘灵的做法:至此别过,惟愿安好。
生活兑换的经历,爱情支付不起。
爱情托付的余生,已被时间扯淡。
当芳华已逝,人与人愈渐疏远,一个站在耀眼的舞台,一个流落乡野卖唱。
如果说最初阻碍爱情的是的门第执念,那么现在,生活所成的三观成了爱情里最大的厚障壁。
那,这是福是祸呢?
或许《长恨歌》可以作答。
如果不是这段爱而不得,如果不是同样深沉的爱,白居易写不出《长恨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