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因三献和氏璧而名扬天下,千载年来史书留名,也算是可以荣耀了,但苦名大于扬名。双脚因璧而失,半辈背负欺世之名,实为苦也。

卞和本为琢玉能手,应该善于制作玉品,当然他并不是楚王身边的制玉人。所以他应该最初的梦想,就是成为楚王身边的制玉人,却苦于无机缘进见。
善制玉者,应也乐于寻玉或寻可能藏玉的璞玉。当年荆山应该是多产玉石,寻玉者应不在少数。卞和遇到藏有和氏璧的璞玉,或许有寻玉者早已验证过,觉得没什么价值,而放弃。卞和如何遇到此块璞玉无从考证,但绝对是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璞玉,现在看来是天择卞和。
卞和遇到了进身的机缘,当然不会放弃,他应该认真考证过这块璞玉,确切度应该较高。然当年制玉为国家控制产业,只有楚王才有分解璞玉的机器,并且只有由专人确定有玉,才能分解,毕竟分解璞玉对当时所谓的机器损耗也是巨大的。
可以这样讲,卞和用自己的土办法考证璞玉,也只有自己相信自己,别人谁能信?更何况是楚王呢?至于楚王身边的玉人更是对卞和的不屑一顾。
卞和信誓旦旦而又忐忑不安向楚厉王献出璞玉,厉王没有将其轰出大门,反而让身边玉人进行甄别,倒也希望能有美玉出。毕竟当时来讲,楚国精于玉品,并以玉冠于诸侯。如有佳玉,不失为一件佳事,况且听闻卞和为琢玉能手,实可信之。
然结果,玉人一句话:“无玉,石也!”让楚厉王失望到极点,以欺君之罪砍卞和左足,抛石撵人而不顾。卞和第一次的执被破灭了。

满怀希望的去,丢人现眼的归,而且失左足,更被冠以欺君之名,卞和还怎么活?家人怎么看?隔壁老王怎么说?应了对门李婶的事怎么回?
卞和是强大的,他依然坚定认为所得非石而是美玉,时间消退了外界的议论,但卞和还在计划着第二次的执,痛苦的执。
第二次的执等到了,当楚厉王薨,楚武王霸气上位,卞和拄着一根草棍,破衣烂衫乞求进见武王。武王也知道卞和的事,只是觉得自己抢了厉王儿子的位置,要做出个爱民的恣态。更觉得卞和能再来献宝,莫非真有宝玉,看看无妨。
然玉人还是那一伙人,有人也看出可能有玉,但怎么能否定自己呢?难道让这些人被砍足失位吗?罢了,还是卞和继续背锅吧!
“无玉,破石一块!”卞和又失右足,再次冠以欺君之罪,草棍已经支撑不住卞和的残躯,但更大的伤痛却是心底。卞和的第二次执更残忍的灭了。

双重的打击,卞和看着空荡荡的裤脚,想着两任楚王均定他欺君之罪,唉!这是图个什么?真的是为在楚王身边谋个玉人的位置?空怀宝玉却无识玉之人,天到底是幸我,或是欺我?只留下多年的哀叹,识卞和者均断定卞和献宝之心已死。
然夜深人静时,卞和的第三次的执依然坚定,不过卞和深知这是最后一次,因为他要以命而博!
当楚文王接位楚王时,关于卞和的两次献宝当成笑谈再听,内心深处倒也为卞和的执有所感动。文王想如卞和再来献宝,不妨解开以观,也算是为卞和解脱。至于是否有美玉倒不甚重要。
楚文王静待卞和的到来,甚至分解璞玉的机器都调整到位,然卞和未至。难道是卞和心已死,再无进献之心。文王好奇心被勾起来了,安排人员寻访卞和,发现了楚山下,因痛哭双眼流血的卞和,以及身边的璞玉。卞和第三次执成了!用命而成。
至于结果,天下皆知楚文王解卞和璞玉得珍宝美玉,因卞和献玉史称和氏璧。然卞和呢?苦名天下闻,但卞和欣慰了,因为他也执有了最好的结果,他的结论是正确无误的。至于双足,罪名都是浮云。

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华夏几千载,多少执着之士均为信念而奋斗不止,虽然是荆棘遍布,困难重重,伤痕累累而坚定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书文写章不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