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原创谈古论今一思诗文集岁月拾遗
【传习录读书札记78】想吃才吃,吃了才知道味道

【传习录读书札记78】想吃才吃,吃了才知道味道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2-23 06:00 被阅读0次

    第133条(《答顾东桥书》之三)原文节录: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王阳明认为,知行是同时进行的,没有先后,这就是《中庸》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功夫,尊德性和道问学相互存养,交相促进,这是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简单地说,尊德性就是知,道问学就是行。

    《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王阳明的解释是,至德(行)与至道(知)是同时的,尊德性要从道问学上下功夫,“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工夫,道问学不是为了研究万事万物的“性”,而是为了致良知,最终的理还在心中,不可能在外部世界找到那个理。

    顾东桥承认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但在具体实践中,凡事总有个先后次序,先要知道这是食物,才会去吃;先要知道这是汤,才会去吃;先要知道这是衣服,才会去穿;知道这是道路,才会去走,没有说还不知道这是什么就去做的。虽然这种先后的差别只在毫厘之间,非常细小,但总是有先后差别的,不是说今天知道了,明天才去做,知行之间的先后差别没有这么大。

    王阳明指出,既然承认一以贯之,又说又先后之差,这本是是自相矛盾的。先后之说乃是朱熹的误读,顾东桥被蒙蔽了。朱熹的注解是,尊即恭敬奉持之意。德性,即天理。道,由也。温故知新是说道问学的过程,敦,即加厚,崇礼即崇教,本质是崇道。简言之,朱熹主张通过外在的不断用功,达到尽心知性的境界。

    王阳明说,人必须要有想吃想喝的念头,才会去解决饮食的问题,走路也是一样,有了想走的念头,才会寻找正确的道路,这个念头就是饮食和走路这个行为的开始,念头是行的一部分,它与行不能分开。

    食物是否对胃口,只有吃了才知道;衣服是否合身,只有穿了才知道;道路选择是否正确,是艰难还是平坦,只有亲身走了才知道,在没有实践之前,怎么可能知道“知”是不是良知,是不是符合天理呢?所以知和行是没有先后的,是相互促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见是物先有是事”不是“未有”,还就是这么回事。

    顾东桥说先后差别是存在的,但没有像今天和明天这样显而易见,王阳明批评他治学不够严谨,没有洞察事物的本质。

    所以,王阳明最后得出结论:知行合一并进,断无可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78】想吃才吃,吃了才知道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vg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