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远征军入缅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 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国民革命军新一军知识青年从军歌》堪称最有华夏尚武气质和文化底蕴的军歌,后来传遍整个中国远征军,成为中国远征军军歌。(由于年代久远,该歌最初的曲调如今已经失传,从“君不见”唱到“誓扫倭奴不顾身”的那一部分,用的是其实是《新四军军歌》的曲调。)
可能有些朋友不知道,中国远征军是二战期间中国军队中整体文化素质最高的部队。
以国民革命军新一军为例,所有军官都是大学以上文化,士兵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甚至远远超过了今天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新一军被称为民国“天下第一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又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
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
1942年2月25日,蒋介石下令,入缅作战的第5军、第6军,由第5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而杜聿明则由时任英缅军总司令赫顿指挥。
1942年3月12日,中国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卫立煌出任第一路司令长官,因卫立煌未到任,由副司令杜聿明代理指挥。
1942年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
1942年3月18日,英缅第1师,英印军第17师,英澳军第63旅,英装甲第7旅均开始向印度撤退,中国军队已经接替英军防务。当天下午,日军先头部队推进到皮尤河以南12公里处,200师先头部队在皮尤河与日军发生接触战斗,杜聿明从缴获的文件中分析,当面之敌最多不会超过两个师团。
1942年3月20日,同古战役开始。
1942年3月26日,日军倾巢出动,第55师团一部挺进城北的南阳车站,正面以112、143、144等3个联队,以3倍于中国远征军的兵力围攻同古城,我方第200师第600团阵地被突破。

激战至30日,在同古保卫战中,中国远征军第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200师则已经坚守同古12日,伤亡达2500多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粮弹将尽,难以继续坚守,且敌军的增援部队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已到达,开始对同古实行迂回大包围。
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
杜聿明认为下令第200师于29日晚突围,撤出同古向东北转移。
中国远征军: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
1942年4月14日凌晨,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急电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请求解救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
1942年4月16日,日军第33师团快速穿过英军的三道防线,将近万英军包围在仁安羌。
1942年4月17日傍晚,第113团团长刘放吾带领1000人赶到仁安羌并完成攻击准备,并消灭日军一部,为被困英军打开了撤退通道。
1942年4月19日凌晨4时30分,距刘放吾率第一一三团展开全线进攻。113团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终于全部克复了油田,载着中英士兵的坦克穿过仁安羌油田
下午15时,在新38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齐学启和113团团长刘放吾的带领下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接着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等7000余人向北撤退。
英军在仁安羌脱险消息传出,中、英、美三国轰动。
英国官方将英军在仁安羌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1942年4月23日曼德勒正面防线的英缅军又一次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开始撤退。
日军连续攻占棠吉、八莫、腊戍、密支那等地,切断了第5军的后路,并越过中缅边境,侵入中国云南滇西境内,攻占了畹町、龙陵等地。
腊戍失守后中国远征军被三面包围,留给他们的出路只有撤退。
1942年5月8日,日军占领密支那的消息,中国远征军撤回国内的退路被切断,部队只好越过铁路由西面绕道缅北密林回国,途中多次冲破日军阻击。杜聿明命令各部队分路回国,自寻生路。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没有听从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尔。新38师是第一次远征结束之后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队。
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
中国国民政府将退到印度的新22师、新38师残部整编为X部队,将撤退到云南的远征军与新增派的部队整编为Y部队。撤销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同时,国民政府利用驼峰空运飞机回航的机会,每天空运几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补充中国驻印军兵源。
1942年底,决定在驻印军指挥部下设新编第一军建制,下辖新38师、新22师。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副军长兼新38师师长,廖耀湘为新22师师长。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师兵员陆陆续续空运到印度,新30师编入新一军序列。
1943年2月,重建远征军,任命陈诚为司令长官(后由卫立煌接任),负责第二批远征军的整训。新1军辖新编22师、新编38师、新编30师,配备全美式装备,积极准备反攻缅北。
1943年3月,国民政府立法院公布新的《兵役法》,扩大了征兵范围,缩小了缓役者范围;鼓励青年学生参军,规定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学籍,使得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消除了学籍的顾虑。
一时间在很多地方形成知识青年从军热潮,陆续征集入伍的知识青年近十万。

知识青年的远征军入伍训练期间为 3 个月,训练科目由兵器到战术,学科、术科及思想并重。青年远征军亦分炮兵、步兵、工兵等。入营后,当以学历、体格、志愿等项为标准而编组训练。经过短期训练后,各师正式纳入正规军编制。
青年军 9 个师分别归属于中国远征军第 6 军、第9 军、第 31 军,另外有相当一部分调入新 1 军、新 6 军、第 5 军、辎重汽车第 14 团、第 15 团、宪兵教导第 3、4、5 团、伞兵总队、译员训练班、无线电训练班及派赴美国受训的海空军等单位,共计1.877 万人。
1943年8月,第二批中国远征军的5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在英美军各一部的配合下,向缅北日军发起反攻。
1944年3月,侵缅日军向印度科希马和英帕尔发动进攻,中国应盟军东南亚战区统帅部的请求,于4月上旬紧急空运两个师到印度接受美械装备,随即投入反攻缅北作战。
中国远征军坦克部队向八莫日寇阵地发起进攻
在胡康河谷战役、孟拱河谷战役、密支那战役等表现杰出,中国驻印军胜利完成了反攻缅北的作战任务。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Y部队)与中国驻印军(X部队)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部打通。
1945年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随后中国驻印军凯旋回国。至此,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的任务顺利完成。
1945年4月中国远征军番号撤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