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概一个月前一口气读完《巨人的陨落》,写了一篇貌似书评的文字,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有了这《平等的悖论》。
这是下篇。上篇链接:平等的悖论上篇
平等与公平:公平是通向平等之途,却不时在无视平等
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欧洲思想界和社会领域,基于对自由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强烈担心,对“平等”的要求开始转向经济问题,于是就有了节制资本、公平分配的观点,甚至有了消灭私有制的革命的社会主义主张。
在当时,英、俄、德等国在启蒙运动实践和资产阶级革命方面,相比美国、法国还有差距,社会矛盾要大得多。这便有了《巨人的陨落》中的英雄崛起,布尔什维克接管了俄国,工党在英国议会高居第二,社会民主党掌权德国,女性也开始走上政治舞台。
特别是沙皇俄国,虽然于19世纪中期自上而下实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事实上仍保留了许多封建残余,地主贵族与资本勾结,依然高高在上,人民毫无平等可言。
书中别斯科夫兄弟的父亲仅因为在地主家的土地上放牧就被绞死,母亲去冬宫广场向沙皇请愿而又被卫兵枪杀,致使哥俩沦为了孤儿。
马克思以“存在决定意识”为基础的革命理论,在昭示这种时代必然的同时,从根本上促成和引领了以要求分配平等为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这在俄国那种极度压迫的君主专制下首先爆发出革命的巨大能量。
显然,马克思的主张是建立在“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业已完成的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权利平等、起点平等还远远不够,必须做到分配平等、结果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真正的平等。
但在俄国,这种平等的追求,在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后,跨越式地直接追求了所谓更“公平”的结果平等。而且,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内忧外患,一战还未结束,又受到了白卫军在英美支持下的疯狂进攻。出于对战争的持续恐惧,使得舍弃一切个人的自由成了国家的理所当然和人们的自然反应,管制分配的战时经济大行其道。
公平是公共之平等,公平的“公”掌握在谁的手里,这平等就是个什么样。战后的俄国,一方面是面向大众的“绝对平等”的平均主义,能吃的和不能吃的都给两块面包,能干和不能干的都发两块钱;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作者笔下的革命新权贵的产生,还有秘密警察清洗所谓党内“异己分子”。
这样的局面,是所有真诚渴求“平等”的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对以“平等”为号召的社会主义的曲解与滥用。
最近传出西安上学摇号的风波,自由竞争的小升初择校考试有人骂,所有学生无论优劣靠“运气”概率的电脑摇号还是有人骂。这背后是中产阶层与贫产阶层的教育资源之争,实质是所谓“公平”与机会平等的若即若离状态,都免不了几家欢喜几家忧。
至于上产家的孩子大多都出国了、上了外国语学校,已经一路避开了中考、高考,这是他们花得起的“自由”。
自由竞争是公平,一切交给市场,家里有钱、小孩聪明的就“应该”享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摇号也是公平,一切交给老天,无论家庭、无论才智,所有小孩都靠运气分配教育资源。但这都不是真正的公平,是违背了“公”之原则的公共政策的不作为,何来公众都认可的“平等”?
在人们眼中,公平应该是没有偏颇的、着眼满足大众平等诉求的、大家都认可的平等。事实上,公平不仅有普遍性、公共性,还具有时代性、属地性、具体性、现场性,更不是法律“公正”的那种冰冷,还或许会有温情。
哪个是公平?但真相还远比现实残酷。现代社会的公平之“公”,有时不在政府的公权力,更不在公众的评判,而在媒体集团巨鳄那里。
当资本的力量控制了公众的言论自由,操控着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是非黑白不过是独家之言,真相秘闻不过是故意的手段,信息上根本不平等的人们还能指望它是没有偏颇的公平吗?
平等与发展:平等是为了发展,发展却总会致使不平等
中国的20世纪初,把欧洲启蒙运动的口号,也同样写在了“五四”运动的旗帜上:“德先生”(Democracy民主)和“赛先生”(Science科学)。
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认为,既然人“天生的不平等”不可避免,那么至少要用革命来打破“人为的不平等”,实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始初起点的平等。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实现了民权平等、国权平等,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天地。
但无独有偶,在社会主义老大哥的“榜样”下,中国也出现了“大锅饭”,出现了打倒各类“权威”的“文化大革命”。在革命胜利后还动辄用“革命”以求所谓的“平等”,掩盖着“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思维,不仅没有带来实质上的平等,反而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当燥动和狂热过去之后,人们最终吃惊地发现,他们“平等”的愿望成为了被利用的工具,以平等的名义剥夺他人的权利,实际上并不能创造他们理想中的平等。“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养出了一群懒汉;而大鸣大放、大字报的“文化大革命”,则造就了一批告密者和投机分子。
一场政治运动来临时,往往有许多人是打着革命的旗号,本着“越左越革命”的念头,准备来捞取个人的实惠或满足其挟嫌报复的私欲的。而无休无止的斗争,造成无休无止的猜疑、诬陷与仇恨,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直至走向你死我活。他们的行为,姑且不论是否不自觉地充当了权力斗争的工具,但毫无疑问地制造了更多的不平等与不公正。
当中国一头撞进苏联那种发展的死胡同后,不由得暂时放下了“平等”,选择了“自由”。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市场经济自由的竞争,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甚或现在取两者之长的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必然使一些社会成员处于劣势地位,造成不平等的事实。
这就必需国家以“民主”作风推行“公平”的政策,进行社会再分配,通过税收、福利之类的调节,以进一步求相对的平等,而不致于破坏社会合作基础。这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强起来所特有的必经之路,也是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的必然选择。
为了发展,出于资本主义的压力,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又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这是人类发展中的调和,在平等与自由之间摇摆的平衡,在起点平等与结果平等上努力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黑格尔的正题、反题、合题公式?这个终点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社会或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的殊途同归呢?
“人生而平等”,“众生平等”,“万物有灵”,……正如《巨人的陨落》一书的话,“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而勇敢者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附赠《巨人的陨落》主要人物图:
海飞廉手绘
网友评论
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