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兆
凌晨1点钟,彗子告诉我,她刚刚下飞机,到了浦东机场。
虽然她百般推辞,我还是尽快给她订好了滴滴专车。
一个小时后,她拖着三个巨大的行李箱来到我家。然后开始跟我抱怨,前同事有多么不仗义,说好明天去给她放行李的,又推说明天要接送孩子,改在后天。
“可是我后天要回老家啊,我回国一共就这么几天,时间很紧。她怎么能这样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 ”
这时候,已经快凌晨三点了,她还在打电话跟前同事面红耳赤地理论。
从电话里,我知道她搬家时,前同事让自己老公帮她把出租屋里的家具从五楼搬下来,再开车运到自己家。
可她还在半夜里骚扰人家,然后不停跟我吐槽。
跟这样帮过你的人翻脸,有点说不过去吧?
当时我可能已经隐隐约约感到自己将来的命运,然而我答应让她回国期间住在我家,人已经进了我的家门,总不能赶出去吧。
果然,她跟前同事闹翻了,那三个巨大的行李箱至今还留在我家的储藏室里,占据了半壁江山。
2 蜕变
彗子是我和美国闺蜜小秦的大学直到读研时期的同学,本身是个高智商学霸,只是情商低,世界观有点偏激,在人际关系上经常钻牛角尖。其实彗子没有去美国留学之前,还是很善良正直的一个姑娘,是我和小秦共同的朋友,也是我们愿意帮她的原因。
而且,我在十几年前因为失恋心情沮丧,她曾收留过我一晚,安慰我。那一晚,也算对我有恩。所以我在她去美国留学之前,答应支持她,她租的房子退了,我承诺她每次回国都可以住我家。
谁知道,去美国之后,她的转变居然这么大。她变得愤世嫉俗,偏激狭隘。
而且,穷困潦倒。
为了交学费,前后向我借了三次钱,向我闺蜜借了一次。
每次回国寄宿在我家,所有国外带回的行李放在我家,至今已经有七个了。
第三次问我借钱时,我犹豫了。
“你钱花完了,为什么不找工作呢?”
“你以为美国工作那么好找啊?我读MBA的同学都找不到。”
“那你回上海找啊。”
“……”
她第二次向美国闺蜜借钱时,第二次要求住在美国闺蜜家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
“你怎么不回国找工作呢?”
同样是闪烁其词不知所以的搪塞。
如果再追问下去,她就开始装可怜:
“你们都有家庭有老公有房子,你们什么都有。不知道我一个人在国外有多辛苦。”
“我每天没人说话,没有朋友,这边的室友都很变态,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很势利,他们不愿意帮我。”
“我没有车,他们去超市都不带我。”
“你们两个是我最后的朋友了,没有你们,我真不知道怎么办。”
……
于是,我们变成她最后的救命稻草。
因为时差的关系,我常常在半夜三点被她的电话吵醒,经常在上班的时候被迫跟她讲一小时电话粥,安慰她;
小秦也常常因为错过她一个电话,被她无数条短信、无数个追命连环call搅得无心科研。
为了防止她想不通自杀,我们在她情绪崩溃时被她指着鼻子骂。
最后,我和小秦实在受不了她各种作,一致得出结论,她知道我们会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她,在她没钱时资助她,在她没地方住时给她提供住所,在她学习不顺利时安慰她,所以她有了退路。
而我们俩,心甘情愿给她当了她的备胎。
而我们因为借了太多钱给她,担心沉没成本的代价而被她拖得越陷越深。
对话1
——你可以现在跟我语音吗?
——不行啊,我正在上班。
——你够拽,可以挣钱。我是拖油瓶!
……
对话2
——不行,说了好久了,我得哄孩子睡觉了。
——你们俩有家庭有孩子,你们真幸福。我孤家寡人一个,什么都没有!
……
小秦电话里告诉她:“你不像以前那样善良了!”
结果是引来她无穷无尽地夺命连环骚扰电话。
这次回国,她又提出住我家。可是正好那几天我要出差,于是回绝了她。没想到她说:
“你出差了,那你家里不是还有人吗?”
“有啊,我老公孩子在。你觉得女主人不在家,你也可以住到人家家里吗?”
终于,我们决定不再继续帮她,不再借钱给她,不再提供住处,也不愿再接她漫长无比的吐槽电话。
3 决裂
于是,她崩溃了。
我和小秦常常在第二天早上打开她的那一刻,因为满屏“义愤填膺”的指责而触目惊心——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居然都不帮我!”
“我枉费力气,还当你们是朋友。”
“你就是这样对待一个抑郁的人的!你们就是这样用冷暴力封杀我!”
“在我最需要朋友的时候 我是生是死和你们都无关了!”
"在我的字典里没有过度消费友谊的概念,但你们的字典里有,我记住了!"
……
帮了她三年,最后反而是我们不对了。
我们只好坚持不理她,最后,有一天早晨,她发来四个字:
“一刀两断。”
我突然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但是还是有点悲哀,回她:
“你说得太早了。你还有好几万块钱没还我,你还有好几个箱子放在我家储藏室,还有很多书占着我办公室柜子。”
……
真没想到,这段友谊,最后说“一刀两断”的那个人——
居然不是我。
后记
曾经有人问,当你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面对两个人:——
一个人是你曾经帮过的;
一个是曾经帮过你的。
你该找谁帮忙?
答案是,找那个曾经帮过你的人。
因为既然ta愿意帮你一次,必然也愿意帮你第二次。有过付出,投入过情感,才会有所牵挂。
而你曾帮过的人,常常不一定会反过来帮你。因为没有付出,也就没有感情。
这就是人性。
到了人生中某个阶段,友谊,也到了该断舍离的时候。很多朋友,走到最后,才发现三观不合。
人生路上,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
从昔日互帮互助相互扶持的闺蜜,到老死不相往来的仇敌,不是人为,就是缘尽。
其实写完才发现,这篇文章充满了负能量。因为这会引导人们害怕付出,害怕给予别人帮助。这世界已经太多负能量了,我的初衷是反思自己,其实在这段失败的友谊当中,我和我的闺蜜小秦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在彗子出国前,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她,允诺她各种帮助。正是我们无节制的纵容,让她觉得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在找工作这件事上高不成低不就,并且把我们在物质和情感上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我们的圣母心毁了这段友谊,也害了彗子,让她养成了一味索取的贪求之心。
蕾秋·乔伊斯 在《一个人的朝圣》中说,“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这个时代,给予比接受更容易。接受帮助的人其实更需要勇气。但是因为我们不懂帮助的艺术,反而导致被帮助的人生出怨怼。
我们几千年来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否则就是投桃报李,动机不纯,触碰了人际交往的底线。所以从没有人教我们,付出与回报要平等。殊不知,平等对于接受的那个人也是一种尊重。
当你长期不求回报,其实不知不觉间把被动接受的那个人置于更低的地位,慢慢把ta推向无耻的地狱。当人格的均等开始倾斜,友谊的天平也必然失去平衡。
我们陶醉在自己行侠仗义的伟大形象里,却不知道不求回报的付出和无节制的纵容反而培养出一只白眼狼。
网友评论
然而,每个人对待良心的标准并不在同一层次。
有的人的良心,比别人的更容易对得起;
有的人比别人更容易问心无愧;
有的人比别人更容易心安理得。”有的人就是有道理,你还没办法做到ta那样。
不,我一定会找我曾经帮过的,因为我相信,我帮助过的人都会知恩图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