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读书简友广场
《论语》讲堂留影175

《论语》讲堂留影175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3-25 05:39 被阅读0次

    2024-3-25 一百七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语音整理
    这一章从内容上来看,是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而发出的一种感叹。孔子认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很难找到他理想中的圣人或者是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退而求其次,能看到君子和有恒者,也是一种心理安慰了。
    圣人在孔子心目中是一个完美的存在,既有德,又有才,既有位,又有功,啥意思呢?就是品德与才能兼备,同时既有位置,又有功劳,也就是说他位极人臣,同时有建功立业。这样的人在孔子心目中,恐怕只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里离孔子时代最近的周公也已经去世500年了,所以孔子说,“吾不得而见之矣”。
    那君子要比圣人次一等,一般有这几种情况,第一有德之人,第二是有位之人,第三就是有德又有位的人,比圣人要次一等,我们称为仁人君子。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应该刨除第二种,就是单纯有位置的人,也就是说有贵族的身份不一定能称为君子,《宪问篇》里明确指出“君子而不仁者”也是有的。孔子夸奖的同时代的仁人君子,只有卫国和郑国的几个。在他的弟子里也只有颜回,孔子说夸他“三月不违仁”。可见能够得见君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君子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标准,比如“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固穷”,“君子求诸己”等等。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有的人是可以称得上君子的,但是并不普遍。能看到这些君子在社会层面中存在,孔子认为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善人、有恒者,这两个概念孔子很少用,看起来很像老子的语言。在这一章的两段话,孔子他应该不是同时讲的,弟子们在整理的时候可能觉得他讲的问题比较类似,或者是比较接近,所以把它记录在一个地方。我们可以推测这个善人与圣人应该是一个意思,直接理解成一个完善的人,没有缺点的人,那有恒者应该就是和君子一个意思。
    我们以前说过,在《论语》里有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就是互文,就是上一句与下一句之间,彼此意思差不多。它只不过为了增强语言的美感,或者是语言的气势,所以呢,换成了不同的词。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余而为泰”,这一句读起来更像是老子的语言,其中充满了辩证法的意味。“亡而为有”,就是本来没有,却装作有。“虚而为盈”,就是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约而为泰”,本来贫困,却要打肿脸充胖子。这种人在社会上就很常见了,所以孔子发出感叹,“难乎有恒矣”。
    由此可以看出,“善人”与“圣人”是一个意思,“有恒者”与“君子”应该是一个意思。“难乎有恒”者就是小人了。
    概括的来讲,孔子在这里边感叹什么呢?就是“圣人”和“善人”我们今天都已经看不到了。“君子”和“有恒者”偶尔能看到,虽然不多,但是还有。那见得最多的就是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难乎有恒”的,也就是小人。

    钱穆解译

    〔解〕

    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以质言。亡,通无。时世浇漓,人尚夸浮,匿无为有,掩虚为盈,心困约而外示安泰,乃难有恒。人若有恒,三人行,必可有我师,积久为善人矣。善人不践迹,若能博文好古,斯即为君子。君子学之不止,斯为圣人。有恒之与圣人,相去若远,然非有恒,无以至圣。章末申言无恒之源,所以诫人,而开示其入德之门。

    本章两子曰,或说当分两章,或说下“子曰”二字衍文。今按:

    两子曰以下,所指稍异,或所言非出一时,而意则相足。子曰字非衍,亦不必分章为是。

    又按:当孔子时,圣人固不易得见,岂遂无君子善人与有恒者?

    所以云然者,以其少而思见之切。及其既见,则悦而进之,如曰““君子哉若人”是也。凡此类,当得意而忘言,不贵拘文而曲说。

    〔译〕

    先生说:“圣人,吾是看不到的了,得看到君子就好了。”先生又说:“善人,吾是看不到的了,得看到有恒的人就好了。没有装作有,空虚装作满足,困约装作安泰,这所以难乎有恒了。”

    李零讲解

    好人是珍稀动物,凤毛麟角。

    孔子谈到四种好人。“圣人”最高,是有德有能,也有权有位,可以兼济天下的人。孔子承认的圣人很少,主要是尧、舜一类圣王。这种人都是死人,只生活于上古盛世,根本见不着。“君子”不一样,少是少,还是有活着的。比如卫国的蘧伯玉,鲁国的宓不齐,都是孔子当世的人(后者还是他的学生),按孔子的说法,他们都是君子。“善人”,《论语》出现过5次,除这条,还见于《先进》11.20、《子路》13.20、《子路》13.29、《尧曰》20.1。善人是好人。如《墨子·尚同下》,善人的反面是暴人,暴人是坏人,善人是好人。但孔子说的善人,好,好到什么程度?却值得讨论。前人说法不一,皇疏说,善人是“贤人”,近是,但比较模糊;朱注说,善人是“质美而未学者”,估计太低;邢疏说,善人是“君子”,也不对,上文已有“君子”,这里还指君子,就重复了。更何况,君子可以是活的,不是见不着。

    大家常说,世上还是好人多。什么叫好人?从古至今,没标准,没尺度,谁也没做过调查,谁也没做过统计,所有人,都这么说,天经地义。只有《庄子》唱反调,说“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甚至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人,只要不落到苏三起解的地步,谁也不会说“洪洞县里无好人”。

    在孔子的语汇中,圣人是天生聪明、绝顶聪明的人,头一等。善人比它低点,但也非常高,高到活着见不着,和它比较接近,只有仁人。仁人,不光洁身自好,还能助人为乐,比圣人低,比君子高,不死不能当,绝非今之慈善家所敢领受。下7.34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圣人和仁人,都是很高的境界,连孔子都不敢当。有恒者,是一辈子做好事,乐此不疲的人,层次比圣人、善人低,大概和君子差不多,或者就是君子之一德,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7.2),就是属于有恒者。

    孔子认为,圣人都是古人,早已死光光,根本见不着,有几个君子见见就不错了,当世的人,不是有德无位,就是有位无德,没有一个配称圣人;善人也很少,他也见不着,就像我们说的“雷锋叔叔死了”,有几个坚持做好事的人就不错了。“圣人”和“善人”是理想目标,“君子”和“有恒者”是现实目标。

    毛泽东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插图]坚持做好事难在哪里?孔子说了,主要是三条,“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这三句话,一般解释是,人有虚荣之心,兜里明明没钱,还跟人装阔,所以挺不住。但我的理解不太一样,我认为,人不能坚持做好事,更大难题是,人没见过钱,打死了也要奔钱,从无到有,从虚到满,从紧巴巴到大手大脚,这个发自本能的冲动,挡也挡不住,绕也绕不开。从无到有,有就是一切,甭管有什么,总是聊胜于无。无的关怎么过?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有,一有就让他有个够。过去,卖点心的怕伙计偷吃,一进门,先让他只吃点心不吃饭,吃就让他吃个上吐下泻,见了点心就犯怵。西方,警察教育强奸犯,也有关起门来放毛片黄带一法,据说有效,很快就蔫儿了(起码短期有效)。《金瓶梅》也是这样,“戒色”是靠“宣淫”。人就这么点出息,只有解决了有,才能跟他讨论该有点什么,或没什么不行,比如非某不娶,非某不嫁。那时,你才懂得什么是“聊胜于有”,为什么有人会堕入空门,上吊自杀。或者还有一个办法更好,就是压根儿别让他瞧见,不见可欲则心不乱。《老子》讲的是这一套。

    孔子的苦恼很深刻。(好人是珍稀动物)

    铎罡 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17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ld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