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维

作者: 素以为绚兮2013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17:42 被阅读156次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教学方法的要素

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是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必须和提高行动的效率联系起来,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使心智,也使心智获得报酬。思维也就是方法,是在思维过程中明智的经验的方法。

教育中的思维问题,杜威分成四点来阐述
(1)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所谓思维。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思维始于经验,经验不是传授的结果,而是个人探究并进行反思的结果。要让学生实现经验的积累与改造,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引发困惑的真实的情境。只有真情境才能引发真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学校要做的,就是要提供这种有助于激发学生认知欲望的材料,让学生在“做中学”。

杜威批判了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学校缺乏真正问题的材料和作业,学生的问题不是他自己的,他的问题变成发现教师喜欢什么,在课堂问答和考试以及外表行为方面什么东西可以使教师感到满意的问题。学生虽然在学习,但并没有意识到他所学的对象乃是教育系统和学校当局的传统和标准,不是那些有名无实的“课程”。

(2)必须掌握资料,提供对付出现的特殊困难所需要的种种考虑。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物的种种联系。一个要有效地进行思维,必须已经具有或者现在有许多经验,给他提供对付所遇困难的办法。

如何掌握资料,记忆、观察、阅读和传达都是提供资料的途径。还可以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但是过分依靠别人获得资料(无论是阅读得来的,或是听来的)是不足取的。比如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教给学生的只是死的知识,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积累,以便在课堂问答和考试时照搬,知识变成了目的本身,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样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学生靠机械记忆背诵的东西越多,思维就越不通畅。当然适当地记忆背诵一些必要的知识,把它作为思维的起点,也是必要的。

只有在实践需要的时候学习知识才是必要的。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更强调让知识进入认知循环。两者都反对吧知识作为静态的东西来看待,但苏氏并不反对直接学习知识,只是强调知识的运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苏氏说:“最好的复习就是运用”。苏氏也强调观察,尤其是低年级,更要同时做到“看到、动手并思考”。但除了这一点,苏氏还强调杂学习新知识时智力背景的重要性。他所说的智力背景比经验的范围要大得多(因为智力背景不仅包含理智的东西,还包含情感和习惯的东西,几乎可以等同于生命既有的全部)。

(3)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苏氏也有类似的表述:“教师要做的是提供建筑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建筑。”

已有观念(所谓观念就是自己确信的东西)能界定问题、澄清问题、确定问题在何处,但不能提供问题的答案。要想知道答案就必须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谋划。资料能够激发各种联想,只有通过参考具体的资料,才能判断联想的准确性。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包含着一些创造发明的意味。对于一个学习者来说,尽管他所探究的可能是前人已经知道的东西,但对于学习者而言,每一次发现都是创造。

教育上的一个教训是,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直接得到的总不能是一个观念。只有当他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真正在思维。

(4)杜威从观念如何才能有效的转变为个人经验的角度来说明能够促进经验改造与改组的理想教学环境与教学方式是什么样的。这种理想的状态是“一切教育机构都有丰富的设施设备(指实验室、车间、园地等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场所),使学生在代表重要的社会状况的积极事务中有机会获得观念和知识(方式是实践活动、戏剧表演、游戏以及运动),并有机会检验这些观念和知识信息。”

把教材的学习当作学习的目的会有两个不良后果:一是平常的经验得不到应该得到的营养,这种经验并不因为学习而更加丰富;二是因为学生习惯于一知半解和生吞活剥的教材,把这种教材装到脑子里去,养成一种态度,削弱思想的活力和效率。

杜威以为一切教育机关应该有相当的设置,使学生在代表重要社会情境的主动作业中有机会获得观念和知识,并有机会检验这些观念和知识。每一门科目的每一次口头答问,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的教材和日常生活的更为广阔、更为直接的经验之间建立相互的联系。

课堂教学可分为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
第二种教学课堂好一点的课堂是老师注意系统的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
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这种课堂就是杜威强调的“做中学”式的课堂。

杜威总结到,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相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展它们是否有效。

这些要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的理想步骤,就是杜威的“思维五步”。

2018/2/18
PS: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挑战训练营打卡第41篇

相关文章

  • 【杜威】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维

    一、教学方法的要素 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或是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思维能力必须和提高行动的效率联系起...

  • 杜威(十二):教育中的思维

    一、教学方法的要素。 没有人怀疑在教育中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学校的任务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但是,如果...

  • 杜威:教育中的思维(38)

    教学方法的要素 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目的之间,把整个教...

  • 杜威:教育中的思维(40)

    4.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观念都不过是物料可能的解决方法,预料一个活动的某种连续性或联系和一个还没有显示出来...

  • 杜威:教育中的思维(39)

    2.必须掌握资料,提供对付出现的特殊困难所需要的种种考虑。思维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各种行动、事实、事件和事...

  • 《思维的本质》-约翰·杜威 azw3,pdf,mobi,epub

    《思维的本质》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

  • 思维的力量

    思维的力量——读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_叶雨_新浪博客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

  • 浅谈杜威教育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

    一、杜威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

  • 《读书是最好的修行2》学习笔记12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几个教育观点 第一,教育是什么?杜威认为,就个人而言,教育是...

  • 杜威之教育的目的

    河北邯郸二十中 张建新 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第四章《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中,杜威陈述了教育的目的---- 像杜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杜威】第十二章 教育中的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s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