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歌原创作品——
长篇小说《前辈的人生》
第五部 北上南下
第四十四章 第二战场
1946年9至11月,为统一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的作战思想,部队进行了整编重组:
9月,撤销山东野战军第七师(即原新四军第七师)二十一旅番号,将该旅第六十二团调归第十九旅,第六十一、六十三团调归第二十旅。这一调整,是七师内部的优化组合,其目的,是精简机构但并不削弱总体军事实力,旅级部队的作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0月,将第二十旅从第七师调出,番号撤销,该旅第六十一团调归华中野战军第一师,旅部和第五十九、六十三团调归华中野战军第六师。这次调整,是对机构作进一步精简,再次去除一个旅级建制。
11月,将原淮南军区兼第二师的第五旅调入第七师,与第十九旅组成新的第七师。二师第五旅的前身,就是活动在巢无地区的江北游击纵队,这一调整,使七师所属部队成了清一色的巢无子弟兵,更利于统一指挥和协同作战。
新编第七师,由成钧任师长,赵启民任政委,林维先任副师长,胡定千任参谋长,黄火星任政治部主任。
部队整编后,原七师政委曾希圣,调任新成立的华东局国区部部长,李步新任副部长。
当初跟随七师北撤的地方干部,此时多数被划归国区部管理。
国区部成立伊始,忙着抽调干部南下,到敌人后方开辟第二战场,把战火引到蒋管区。
国区部下辖的以唐晓光为首的华中地区工作委员会,专事派遣干部到皖南和巢(县)、无(为)、和(县)、含(山)等地。国区部暂驻山东坪上,这里实际成了华东和华中地区第二战场总指挥部。
唐晓光原在七师负责财经工作,后来七师实施主力部队地方化,将全师分成3个支队,唐晓光是其中一个支队的司令员。对于薛世光来说,唐晓光也是他的老上级、老领导。
按照统一部署,薛世光首先赶到坪上,向华中工委报到。和他同时来报到的,还有他的老搭档彭醒梦。
由于他俩来得最早,华中工委的派遗工作从他俩开始算是正式启动,因此,工委书-记唐晓光亲自找他俩谈话。谈话中,唐晓光要求他俩尽快先行南下,到达目的地后,要抓紧恢复党的组织,归拢并进一步发展游击武装,开辟一片新天地。具体到什么地方,担任什么职务,由华中分局组-织-部统一安排。
华中分局的驻地在江苏沭阳,从坪上到沭阳,在地图上看很近,一个在鲁南,一个在苏北,属两省交界地区。但是真走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到的,薛世光和彭醒梦程带着华中工委的介绍信,赶到江苏沭阳的华中分局驻地时,已是1946年年底。
华中分局的曾山同志,既分管经贸工作,又担任组织部长,算是个经政一把抓的大忙人。尽管如此,听说薛世光来了,还是很开心地亲自接待了他们。
1943年3月,曾山到七师检查经贸工作,恰逢6000多日军对巢无地区进行大扫荡,便和七师政委曾希圣等机关非战斗人员隐蔽在银屏山仙人洞。当时,作为银屏区委组织科长的薛世光得到消息后,进洞看望了各位首长,当即安排后洞村的民兵为受困的首长们送饭,并负责安全警戒事务。薛世光在紧急情况下的从容不迫,给曾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曾山和曾希圣在仙人洞的这段经历,史称“两曾避险仙人洞”。避险之后的化险,也与薛世光有关,因为薛世光随后将险情报告了区委书记李德友,李德友立即指派董家山民兵作向导,带领首长们从小路穿插,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次一见面,曾山回想起仙人洞的情景,风趣地说:“呵呵,管饭官到了,失敬!失敬!”薛世光被闹了个大红脸。
得知薛世光北撤前的身份是区委书记,曾山说 :“不错,能独当一面了。”薛世光说:“我那是基层,算不了什么。”曾山说:“可不能这样想,没有基层哪来高层,基层工作扎实了,上面的方针政策才会落到实处。”
看了薛世光和彭醒梦的介绍信后,曾山对他们南下的任务作了口头交待:“你二人先行一步,到巢无后先把情况摸清楚。这边还要陆续派干部过去,到时候再组成一个工作班子。”
这个工作交待,并没有明确两人的职务,薛世光的理解,是以交通员的身份去搞侦察。
接下来,曾山着重谈了南下的行走路线。他说,有两条路线可供选择。一种是从陆地走,经由扬州到南京方向的蒋管区,再从南京转道巢无地区。另一种是从水路走,先乘海轮到上海,再从上海乘江轮到芜湖。
曾山说,两相比较,从水路走要安全些,只是行程要稍慢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