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歌原创作品——
长篇小说《前辈的人生》
第三部 皖南岁月
第二十七章 特别任务
有些事情往往是物极必反,好事好到一定程度会向坏的方面变化,坏事坏到极致就能见到好的曙光。很幸运,薛世光碰上了后者。
也许是由于唐医生的正确引导奏效,也许是少年时期的身体基础厚实,反正,来自身心两方面的重创都没有击垮薛世光,到了1940秋天,也就是在他住院半年多的时候,病情开始渐渐好转。
他的病友唐医生也如愿康复,重新回到医务岗位。离开重病房时,唐医生特地和薛世光打招呼,鼔励他树立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唐医生在皖南事变前夕转移到江北,后来在七师政治部担任卫生队队长,一次在师部开会,薛世光和唐医生意外相逢,两人相拥相握,欣喜异常。这是后话。
1940年10月,新四军军部开始作撤离皖南的准备工作。军部的后方医院已开始疏散,医务人员分期分批向江北转移。住院的病人,能行走的都提前出院,回到原来的部队,暂时不能上前线的病人,也和医院脱离,临时编成一个休养连,一面学习,一面休养,待病愈后分配工作。
薛世光也编入了休养连,担任了休养连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是休养连指导员王国清。
王国清指导员也是个肺结核病患者,30来岁,是个党性极强、工作十分认真负责的江西籍老红军。他对休养连人员的思想作风管理非常严格,不但留下来的人要管,就连已经出院的人,发现问题也要管。
薛世光在休养连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这位王指导员曾先后两次给他布置特殊任务。第一次布置的任务,是要他查一查梁金华在小河口搞对象的事,这让薛世光很是为难。
梁金华是三支队五团二营营长,薛世光刚参军时所在的四连,隶属二营,所以梁金华是他的领导的领导,上级的上级。后来因为布置连队俱乐部画领袖像,薛世光被支队副司令员谭振林看中,直接从四连调入支队司令部,临走时,梁金华还在营部专门请他吃了一顿饭,为他壮行。此事薛世光一直记在心里。
薛世光入院之初,因为是连夜用担架抬进去的,动静比较大,引起病友们的关注。当时梁金华营长因在战斗中负伤,也在医院疗养,但他住的是干部病房。得知薛世光因病住院,梁金华曾到大病房探望过他,和他聊了聊上次分别后的各自情况。此后不久,梁金华伤癒出院。
王国清指导员所说的事情,发生在梁金华出院以后。有人向王指导员举报,说梁金华出院后又到小河口来玩过一次,但他并不是到医院玩,而是进了附近村庄的一个地主家,这个地主家有两个女儿,生得颇有姿色,举报人怀疑,梁金华和这家姐妹俩搞上了。
王指导员神情严肃地对薛世光说,这是严重的生活作风问题,也是阶级立场问题,一定要查清楚。同时王指导员也能掌握分寸,考虑到梁金华是个营长,派一般人去查他不合适,所以就指派薛世光这个支部副书记去查证。
接到这个任务,对薛世光来说,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查也不好不查也不好。
薛世光首先在心里分析了这件事的真实性。按说,梁金华生得高大英俊,又是营级军官,美女爱英雄,被地主家的千金看上,双方你情我愿,这是有可能的。但如果把姐妹俩都拿下了,这也太生猛了,革命队伍讲究一夫一妻,即使地主家娶小老婆是普遍现象,姐妹俩受此影响愿意嫁,梁营长也不能娶,也不敢娶呀,所以,这事不靠谱。
至于阶级立场,现在是抗战时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矛盾已让位民族矛盾,这些政策在教导队培训的政治课都讲过的,因此和地主家结亲并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何况,一个营级干部找对象,资历也差不多,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最重要的,梁营长是自己的老上级,对自己又很关心,我怎么能去查他呢?想来想去,薛世光难以定夺,这第一次交待的任务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王指导员第二次布置的任务,是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任务薛世光没完成好,这一次王指导员决定身体力行,两人共同去执行。
那天王指导员不知从哪里得到消息,悄悄告诉薛世光,说小河口有一家开在路口的杂货店,昨晚来了个陌生人,鬼鬼祟祟的。并告诉他,这个杂货店的老板经常到芜湖办货,芜湖是江边城市,离南京不远,属敌占区,王指导员分析,老板常去那里保不准和日本人有什么瓜葛,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陌生人,可能就是鬼子的特务。
按照王指导员的部署,两人晚上一道去小店侦察,发现敌情立即行动,对汉奸和特务实施就地抓捕。在王指导员看来,如果陌生人的特务身份坐实,那老板必定是汉奸。
既然要去抓捕,就有可能面临对方的激烈反抗。王指导员和薛世光现在都是正在康复的病人,身体都比较虚弱,近身搏斗,在力量上肯定要处于下风,要想占有先机,只有依靠武器。但是休养连都是来养病的,没有配备武器,也没有专门的卫队,全连只有连长有一支手枪。为了这次任务,指导员和连长商量着,把手枪借过来,交给薛世光临场使用。王指导员吩咐薛世光,到时候如果敌特拒捕,可以直接开枪,打断他们的腿,不能让他们跑了。
晚饭后,两人准备了捆绑的绳索,又仔细检查了一下枪械,然后休息了一会儿,等到八点多钟天完全黑下来了,这才向交叉路口的杂货店摸去。
这个杂货店的房子,是两间小竹屋,橫梁和立柱用的都是大毛竹,墙也是用竹片编的。王指导员和薛世光赶到时,老板和陌生人还在喝酒,边喝边聊。屋里的灯光从竹缝里透出来,墙基本上不隔音,里面说话的声音清晰可辨。这种情况对于侦察极为方便,两人就猫在墙根下静听,只要他们的谈话涉及到新四军的军情,立即抓捕。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两人听了一个多小时,愣是没听出个所以然,因为老板和陌生人说的话,全是泾县土话,他们一句也听不懂。倒是屋里飘出的阵阵酒香,差点把薛世光的酒瘾都勾上来了。
怎么办?情况不明,不能贸然行动。王指导员是个极为严谨的人,没有证据,绝不能随便抓人,只好挥挥手,撤出阵地,无功而返。
两次任务都没有完成好,薛世光感到很遗憾,但也很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