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肯·福莱特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他从不在作品中摆大道理,或评判这个,批判那个,而是细细地、慢慢地把所有故事编织成一个大网,稳稳地托着读者的期待和情绪,只要轻轻一碰,便能抓到从网格缝隙中漏出来的弦外之音。
“世纪三部曲”由《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和《永恒的边缘》组成,每一部都有厚厚的三大册,虽然媒体一直宣称可以用3个通宵读完,但个人实操后发现真不行,毕竟福莱特不是一个言简意赅的人,他习惯把故事填充得生动饱满,把人物刻画得鲜活丰盈。
之前我曾较为详细地写了每一部的人物和故事,在此我就不再重复了,我只想谈谈这套大部头给我的感受。
20世纪近代史,我们从历史课本上死记硬背了一战、二战、冷战的真相……却从未感受过历史背后的窒息。福莱特让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课本上的一个冷冰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情有欲的活跃生命。
02#
福莱特曾说:“最大的挑战是创造一批小人物,能够参与到众多历史大事件中。”小人物是虚构的,历史是真实的,他们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仿佛也让我踏进了历史的硝烟中,呛了一鼻子尘土。不,不止尘土。
我似乎摸到自己膨胀的血管,跟着比利在矿井中摸黑求救;我似乎敲到自己发胀的脑袋,恨不得为艾瑟尔狠狠地扇菲茨伯爵一巴掌;我似乎看到沃尔特急躁的内心,立马想给茉黛一个安慰的拥抱;我似乎碰到格雷戈里无奈的眼神,巴不得一脚踢走坏弟弟列夫;我似乎坐在格斯的身旁,眼睁睁地看着美国总统想要或不想要地阻止一战……
小人物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那种万般的无奈和痛心,直勾勾地射向我的心坎。然而,闪闪发光的又是这些小人物:世界真的很糟心,拼命地推着我走向可怕的死亡,但我却不甘心,不甘心就这么沦为炮灰,我要继续勇敢地,热烈地蓬勃生长。
我,渴望他们的勇敢。
03#
然而,世界从未停下脚步,它继续在裂变,继续残忍地撕破一代人换来的短暂和平。以二战为题材的电影数之不尽,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年少时看过的《珍珠港》。
福莱特笔下也有“偷袭珍珠港”一幕。我仿佛听到伍迪撕心裂肺的呐喊,闻到躺在血泊中乔安妮的喘息,目睹周日早上睡眼朦胧的人们被雨幕般的炮弹惊醒、吓坏,他们犹如在雨中慌乱逃跑的小动物,只是淋湿他们的不是雨滴,而是血水。
福莱特用浓重的笔墨给二战披上一件血腥的斗篷,只要微风轻轻一吹,浓烈的恶臭便随着尘土,卷着硝烟,直冲冲地迎面扑来,恶心而骇人。
此时,人们的面前有很多选择:扛起刀枪厮杀的,秘密传递信息的,挽起衣袖抢救的,提心吊胆研发的,鼓动唇舌拉拢人心的……每一个做出选择的人,他们眼里都冒着火光,噼里啪啦的,一直蔓延到西伯利亚的那片凛冬。
我一边阅读,一边颤抖,一边沸腾,我已不知道人们为何而战。
我只知道,生命在战火中仍旧生生不息,如同那燎原的星火,如同那照亮夜空的星辰。
04#
我们现在所处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跳过了战火,略过了枪声,人们却迎来思想的激烈斗争。我无法理解那个价值观分崩离析的年代,我也无法理解那种容忍不了不同思想共存的执念。我仿佛也听到福莱特书写时的阵阵叹息。
奥威尔在《1984》中极致地刻画了一个极权社会,福莱特也在“世纪三部曲”中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思想被压迫的时代。
我看到黑人被屠杀、总统被枪击、家人被硬生生地分离;我也看到人们偷偷写着禁书,唱着禁歌,在强权暴政下极力享受着片刻的自由。生活如此糟糕,我不想让自己更加糟糕。
个人最为喜欢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福莱特让我看到认认真真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当看到小说结尾柏林墙被毁、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站上讲台时,心头不禁一热,潸然落泪。我相信,那些经历过抗争,感受过伤痛,看到过残酷真相的人们,此时正热泪盈眶,哽咽不止……
生活很糟心,但我仍喜欢它。愿你们也能喜欢它。
阅读更多书评,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翎爱写字
网友评论
我来到你贵地
落下一赞时
一指墨香缭绕
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