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欣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什么是“发菩提心”呢?发心就是发愿心,这是学佛的重要问题。
修净土法门更注重发愿心。“金刚非坚,愿力惟坚。”说明愿力十分重要。愿力比金刚还坚固,所以有愿必成。愿叫做“金刚种子”,只要我们发了,永远不会坏的。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了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就不同了,要发大心,发自利利他的心,要普度众生。
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条都是要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让一切众生最后成佛。
我们修念佛法门,能不能和大乘佛法相应,就要看我们是怎样发心的。有些人念佛,一心要求自己往生,不管别人。这样念佛,你把念佛法门修成小乘法了。还有一些人念佛,想求来生的人天福报。这样念佛,你把念佛法门修成人天乘了。
人天乘好比是开往人天道的列车,搭上这个列车,当然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完全不同:
有的修成大乘法,有的修成小乘法,还有的修成世间法(人天乘就是世间法,在六道范围内)。
可见,修念佛法门如果对于发心问题没有搞清楚,或者发心不正确,
即使用功修行,修来修去把自己修到六道轮回里去打转转,永远出不来,岂不是冤枉吗?
所以发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一,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
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的心,就是菩萨发心!也可以说,菩提心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
在明白了菩提心的含义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学佛的态度和认识是错误的。
有些人学佛,是抱着一种消极厌世的态度,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冷淡,非常无情,
一切都无不想问,只想自己早点往生,个人离苦得乐。
这种态度与菩提心不相应,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
我们学佛的人应当是既要观察自身的苦,又要观察众生的苦,
既要关心自己了生死,也要关心众生了生死,要同众生一道了生死。
这个众生实际上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这样发心,力量可就大了。
有些人说,念佛是送死的法门,临命终时才用得上。这是不懂得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是自利利他的法门。
发菩提心就是学菩萨发心,也就是学菩萨修行。
什么叫菩萨行?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这个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并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乐,而是去留学,去提高自己的境界,
让自己能够得到智慧、福德、神通;然后乘愿再来,到娑婆世界广度众生。
因此,应该为度众生而往生,这样发心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吻合,才能感应道交。
还有一层道理必须明白,往生净土是我们的神识——第八识去,躯壳是无法去的。
所以修念佛法门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虽然身体还在娑婆世界,但他的神识早已到了极乐世界,并不是一定要断气之后才往生。
第二,发菩提心的重要意义。
《华严经》上说:“菩提心就象种子,能够生长一切佛法;
菩提心又像良田,能够长养一切善法。”
所以,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
发菩提心,对于修净上法门来说,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第十九条大愿“闻名发心愿,”译成白话就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菩提心。
既然发了大心,必然有大行(因为心是动力,有了愿心才会有行动)。于是就勤修种种功德,不怕任何挫折、阻挠,愿心坚固,绝不退转并且用所修的一切善法,回向净土,愿生极乐世界,专一持经、持念名号,昼夜不间断。”
这一条愿就是“闻名发心愿,”它的重点就在发菩提心上。
菩提心就是众生的慧命。
慧命也是未来我们成佛后的法身。
所以佛经上说:“初发心时变成正觉。”
只要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就种下了未来成佛的因。
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能够少善根、少福根,缺乏这两个条件,不可能往生净土。”
“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你历劫修行的功德。”
发菩提心与修净土法门的的关系非常密切。
近代高僧弘一大师说:“修净土法门的人,第一必须发大菩提心。”
他引证《无量寿经》上说的“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的话。又引证《观无量寿经》上说的:“欲生彼国,应发菩提心。”
他又说:“由此看来,只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自他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利他就是利己。因此,我们发心度一切众生,当然也就是包括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了。
我们修行就是应当把自己放到众生当中来修,不能脱离众生,
更不能把自己同众生对立起来修,那是错误的。
比如有些人不愿意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不愿意为别人服一点务,生怕多做一点事情,耽误了自己的功课。
如果存这种心的人,希望他对照一下阿弥陀佛的愿力,考虑一下,你这样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不相应?
能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如果我们的愿心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反,怎么能往生?怎么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
我们必须明白,利他就是自利,
自利就是为了今后在更大范围内利他,二者是不可分的,你把它对立起来就错了。
我们往生是为什么?是为度众生而往生。
我们成佛是为什么?是为度众生而成佛。
那种只求自利,不发心度众生的人,与阿弥陀佛的大愿无法感应道交,这种人很难往生。
《华严经》中言:“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
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
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
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
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佛言:“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
一者亲近善友。
二者断嗔恚心。
三者随师教诲。
四者生怜愍心。
五者勤修精进。
复有五事:
一者不见他过。
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
三者得善法已不生憍慢。
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
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以是善行恒微弱,
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
何有余善能胜彼。
也就是,如果你的罪业比微弱的善业大很多的时候,如果能发菩提心,就能超越一切善业。
发菩提心是断除罪业最好的一种方法。
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不管是念咒还是顶礼,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比不上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念咒有多少万、多少亿,修了多少遍加行,参禅的境界有多高,
这些功德实际上都不大,有时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
“菩提”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
成就无上佛果的“觉”,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不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怎么上求佛道,只会一个咒,一个佛号,怎么上求佛道?不渡一个人,怎么下化众生?
我一直说,你一直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情,你就是什么人。因为以前有人和我说我是菩萨,我一直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思考任何问题,至于是不是,后来我觉得也不重要了。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综上所述,开悟只是漫长成佛道路上的一个必经关卡。
而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则是真学佛法的标志、消除罪障的捷径、得成佛果的根本,
其体广大,其德无边,学佛之人都应发无上菩提心。
我想,渡尽娑婆世界一切众生,这句话,不是谁都敢说吧,但我一直就是这么想的,也说过。今天也有师兄说了,随喜赞叹!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世尊明确告诉我们: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是乃名为不可思议!!!
我现在看这些佛经,其实和我有的经历是对的上的,当时感知者纳兰说,我念大悲咒的时候有2800个佛来我这里了,一个佛都没有去大威德金刚那里,他也在念。因为他总跟别人要供养。
然后呢我问纳兰,他们来干什么,这些佛回答说,来学习把,我惊呆了........
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
辟支佛即是缘觉,在有佛的时代,相当于阿罗汉。
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基本都是一地菩萨以上了。
所以佛说,证果的胜义僧才是最殊胜的僧人,不管在家出家。并非说在家人就没有能力超渡。
《华严经》:“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发菩提心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菩提为“觉”, 萨埵为“有情”(众生),直译为“觉有情”;
很多场合,被解释为“觉悟了的有情众生”。其实,这个解释有问题!
问一句:既然“觉悟”了,还是众生吗?
答:以理而论,生佛不二;就事而言,因次第故,凡圣有别。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觉者已非凡夫。
《金刚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无四相者,既得灭度,已非众生。
“菩提萨埵”应当解释为:“求菩提(觉)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自觉觉他的行者”。
因此,发了菩提心(求佛道心),就是菩萨;
未发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萨!
还以《华严经》为证:“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每个人,过去无始劫中,“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普贤菩萨行愿品》)。
所以让你们一次不要召请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来超渡。
因此,消除罪障是学佛的捷径。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三辈往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16字被奉为“净土纲领”。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尚尔,况未发乎?
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引用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