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之后的我们,过的如何了呢?
那一年的你们
大一社团招新,秉承着一腔热血,在2轮面试之后终于如愿进入了志愿者协会的新闻部。实际参与的活动不多,但得以结识一些班级、学院以外的新朋友。
-
部长是个经管系大二的学姐,漂亮、做事果断。生活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喜欢自拍,喜欢写文。和部长其实不熟,可能是因为生性惧怕这种外表雷厉风行的人吧。对她的了解,是通过她的文字和两个副部长的描述。
部长的存在,就像个女神,高不可攀。当你可以有机会接触时,又被她的威严给震慑开去。 -
两个副部长,一个是同系的学姐。初面时,看着我的简历开心地说,“呀,你也是外语系的啊!”二面的时候,看到我还给我加油。“馥蔓”是她的名字,我暗暗想着这个名字真好听。学姐热情,善良,喜欢旅游,也喜欢文字,但从来不给人部长那样的震慑感,更多的是亲切。在毕业前的几年里,她对我的照顾很多,有时是一个小礼物,有时是一句暖心的关切。每次见到她,总是很温暖。
-
另一个副部长,是艺术学院的学长。学长初看是个很严肃的人,熟识之后发现是另一种的亲切平和。不是传统的艺术生,他学的是工业设计,画画、设计、电脑代码都精通,很是厉害。但却被他那人畜无害的外表给遮掩了。
路上迎面碰到,他会跟你笑笑,没有过多的招呼。你跟他开玩笑,他也是笑着。无论是社团活动还是私下,除了面无表情,就是温和的笑着。在部门里,学长更多的像润滑剂,调节着团内的关系,最终成了我们每个人可以指望帮助的学长。 -
社员之间关系最好的,要数那个长的白白净净,浓眉大眼的小男生了,叫“琦”。因为长的好看,在新生欢迎仪式上,拖着拖鞋的他被从人群中拉去跳舞,在军训时表演节目被不少女生“相中”。
喜欢足球,喜欢游戏,喜欢说笑唱歌,喜欢把帅气的自己弄到邋里邋遢;不爱学习,经常挂科,补考......熟了之后,开口就是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路上碰到的时候,隔老远就会打招呼,给个灿烂的笑脸。 -
热爱英语的经管系的姑娘。“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个叫“璐”的姑娘,不好看,但在灵魂和内涵上,赢过了无数人。她专业出挑,喜欢交际,和社团里的每一个人都熟识;喜欢英语,6级高分,BEC考完中级考高级,英语演讲校内获奖。在学校遇见她时,你总能见到她匆匆的身影。在那个我们还羞于与外教和留学生聊天的时候,她已和他们热络。
大学是我们真正意义上开始“自我认知”的时期。逃离了高考的压迫,没有繁重的作业和父母每日的监管。我们开始觉醒,开始考虑未来,开始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适合的是什么。
那一年的我们,懵懂却清醒,年轻而热情。可以为理想去努力,愿意为理想去不断尝试。在一次次的自我反省、探知和与外界的交流中,逐渐摸清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后来的我们
生命真的很神奇,不断有人进来,又不断有人离开。相遇的时候,你以为这个人或这几个人将成为你生命中永恒的存在。以至于,某一天,回过头去,才发现,原来曾经你和他/她的关系那么密切,却无法找到彼此疏远的那个节点。只是,就如此的疏远了。
大学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和两个副部长,和琦会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但随着毕业季,随着各自入社会,随着各自归属。我们不过是彼此QQ,朋友圈,校内的对于自己过往的一段标记而已。
就像是几条线,在那一年突然汇成了一个点,彼此碰撞摩擦,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散开去,在自己的经纬上踩着或轻或重的步伐,演绎或绚烂或平凡的生活,最终开枝散叶......每一条线又和其他的无数条线碰撞摩擦,发生新的故事。却再也回不去那一年我们相遇时的那个点。
后来的琦,成了公务员,在深圳落了户。他说,我只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已,很早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了。
后来的学长,毕业进了阿里巴巴,再后来在设计这块上越走越好。前几天,刚生了二胎,忙碌却幸福。
后来的学姐,结婚了,嫁给了幸福。依旧写文旅游,生活简单而温暖。
开心的是,后来的我们,因为努力,不再迷惘,不再孤独,在各自的专业和领域里,成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人。各自安好。
DSC_441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