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若狐
当我把孩子哄睡以后,蹑手蹑脚地下床,拿起一本书细细地品读的时候,一旁正在玩游戏的老公大为不解:“这都什么年代了,干嘛还要读书呢?想知道什么,上网一搜就出来了,比读书更容易,也更方便。”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我们真的不需要读书了吗?又该怎样去读呢?
读完了这本由日本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斋藤孝所写的《深阅读》以后,我找到了答案。
在本书中,斋藤孝如同一个循循善诱的老者,深入地阐述了读书的本质意义,并根据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总结,向我们倾囊相授了自己的创新性读书方法。
为什么要读书?
斋藤孝说,我们也许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而非“信息过剩”的世界里,每天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向我们狂轰乱炸,我们盲目地接收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倘若我们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我们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但我们可以用读书掌握“深潜力”,穿过河流表层的浊水,向下深潜,找到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精神清流。
读书的意义可大体分为三种:
第一,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的读书。比方说,我们有时迫于工作或考试的需要,就不得不读书。
第二,是为了愉快且有意义地度过独处时间,因而促使大脑充分发挥想象力的读书。
第三,是为了锻炼自己、丰富精神而读书。
这三种读书中的任何一种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第二、第三种读书,可以同时进行。除了直接锻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是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地让心灵恢复平静。换句话说,只有能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譬如,由于跟亲人或朋友分别而感到寂寞孤独的时候,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相比,重新振作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读书本来就是一个人做的事,所以自然可以减轻寂寞。
无论是在人生一帆风顺的时候,还是遭遇挫折的时候,我们都能跟书保持良好的关系。跟书成功地交上朋友的人,无论在这个世界上遭遇何种不幸,无论情绪如何波动,都能随时找到合适的书,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如何选书呢?
生活在这样一个出书门槛低,所有人都能成为“作家”的时代,“廉价、肤浅”的畅销书大行其道,倘若把时间浪费在空洞无物的书上,还不如看一档好的电视节目更有意义。
诚如尼采曾在一百多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面向大众的书常常散发着恶臭。
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书很重要。同样是读书,所读的书不同,意义也完全不同。
斋藤孝向别人推荐“好书”只有两个简单的标准:一是易读,二是有内涵。也就是说,一本书里发人深省的部分越多,这本书就越有价值。
以这一观点而言,被称为古典的书未必有很多“好书”,因为古典作品尽管内涵丰富,但往往并不易读,古典作品大都有沉闷无聊的部分。
不过,无论是不是古典作品,只要是外国的书,翻译也是一大问题。至于本国人书,很多人认为遣词造句复杂的就是好书。事实并非如此,对事物本质了解越深刻的人,行文就越简洁扼要,能够一语中的,书也容易理解。
那么,选择好书的途径是什么呢?——
1.阅读经典
芥川龙之介曾在《河童》中说:“必要的思想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穷尽,我们现在只是给旧柴添把新火罢了。”
以前的小说家都是出类拔萃的文化大师。其作品在深度、表现力、洞察力等方面与目前流行于图书市场的畅销书有着天壤之别。倘若避开这些古典佳作,一味地阅读肤浅的书,就如同害怕成为职业选手,只能永远满足于当业余选手一样。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智慧抑或写作能力,必须要首选经典作品,从中汲取充足的养分。
2.参考行家和权威报刊杂志推荐的榜单
榜单的优点在于,并非以销量为标准来筛选评定,而是由专业文艺评论家等“行家”进行评价,最后经统计得出结果。
他们所推荐出来的这些书,都是从浩瀚的书海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根本不用犯难,买哪本都不亏。
3.书店是“引起兴趣的空间”
去书店买书的优势在于,只要多走几步,就能见到无数本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的书,还能拿起来翻一翻,确认里面的内容,而不是仅仅依赖书名或书评。这种场合不仅重要,也能带来乐趣。
而且遇见新书,萌生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兴趣”“好恶”这些感觉本身,其实是相当含糊的。
4.参考读者的评价
买书时如果光看书名不看内容,其实很有风险。哪怕书名再吸引人,或者装帧再华丽,也可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因此在网上买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读者的评价。光看写下的文字,就能大概知道对方读过多少书,知识是否渊博,从而判断其评价是否可供参考。
5.顺藤摸瓜寻找“下一本书”
同一主题的书相互关联,就像蜘蛛网一样,形成一个结实而又庞大的知识网。
比如我们在读完一本书以后,再去寻找下一本该读的书。我们可以在亚马逊或者当当等图书网站上检索,便能看到“经常一起购买的商品”“购买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购买”等相关介绍。关是浏览这些书目,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自己的兴趣。
思维导图如何读书呢?
光是不停地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叔本华
1.通过“转换阅读”,将内容融入自身
不只是读书,世界上的所有现象若用“y=f(x)”这一函数来解读,都会很有趣,其中y是创意,x是素材,根据函数“f”,将对应现象代入“x”,即可得出“y”。
世界上的伟人、贤人和作家,或许都有各自的“f”。爱因斯坦观察世界用的是“爱因斯坦转换”,梵•高用的则是“梵•高转换”,这就是人思考的轴心,简单地说,就是“世界”。
在阅读其作品的过程中,要与伟人、贤人共享视角。这样一来,就能大概预测该作者下次会使用怎样的转换,从而将内容融入自身,让读书变得更有趣味。
2.寻找自己的“f”
要想进一步巩固这个习惯,输出是最好的办法。想向别人说明某本书的内容时,只讲述梗概大意是很无趣的,应该添加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这时只要存在稳定的轴心,就能形成自己的“f”。
3.快速阅读
阅读长篇小说时,很多人总是坚持不到高潮部分,读完开头的几十页还不难,慢慢的便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结果自然是半途而废。
其实,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技巧,就是只读对话部分。通过阅读小说的对话,把握人物关系,略过情景描写,这样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阅读速度肯定会快。快速阅读并不是所谓的“速读”,对于一些重要的场景描写还是要仔细琢磨字句,确保内容的读解,这样才不会错失重要的内容。
4.通过“据点阅读”汇集知识
以某本书为契机,拓宽读书的广度。就好比先建好一座大本营,然后收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书的知识和信息。
比如想了解原著《圣经》的时候,可以先阅读赛珍珠的《圣经故事》。这样要比从零开始更容易理解。这样的解说书或入门书,书店里要多少有多少,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标签即可。
5.“跳读”不为人知的优点
对很多人来说,厚达三四百页的书要精读几十本,实在太难了。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跳读”的方法,只读重要抑或有趣的部分,根据对话推动情节。而快速阅读,就是在日常读书时对此进行的实践。
跳读的优点是,首先,能让你对自己的读书力充满自信,越是厚重的古典作品,自信越能变成快感。其次,阅读量也会有格外显著的提高。再有,持续进行这种“跳读”,能培养类推能力。最后,还会使自己的想象力变得更加的丰富。
持续阅读的五个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整整一天什么也不读,就相当于偷懒不参加智慧训练,大脑会变得迟钝,有时甚至还会退化,所以我们要养成持续阅读的好习惯:
1.自问自答
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直接接收作者的观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做法,即便拥有再优秀的头脑,对于书中的内容也理解不深。养成边提问边阅读的习惯,会提高我们读书的兴趣和关注的持久力,从而更容易吸收书中的内容。
2.朗读或利用有声读物
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提醒我们说,读书不要光用眼睛看,要大声朗读。其目的就是加深我们的记忆,让语言沁入身体。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睡前利用所谓的有声读物,用心地听着专业人士饱含情感地朗读一些优秀作品,从而在脑中形成画面,这样一来,不仅会让我们更集中注意力,而且还能引发鲜明的想象。
3.将书架变成自己的记忆装置
俞敏洪曾经说过:“读书就像谈恋爱一样,需要环境。”对此,我们可以在家靠墙的地方立一个书架,根据主题的不同,将书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方格里。一来易于整理,二来,也便于查找。让书脊时刻保持可见,光是目光掠过书脊,就能回忆起书中内容、相关话题或是阅读时的自己。
真实存在的书,其厚重的躯体,展现出使房间变局促的存在感。若是还没读过的书,甚至会给人以“快读我!”的压力,这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
4.“一天一本”——最简单的读书方法
一天一本书的读书方法是:(1)这种读书方法并不是要我们以超快速度阅读,而是要根据不同的书不同的阅读目的来改变阅读速度。
(2)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明白的部分,完全可以跳过去,先读能理解的部分。如此一来,回头再看难懂的部分,就能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了。
(3)每天有意设定“读书时间”,会让我们觉得这一天都过得特别有意义。
(4)坐车时、泡澡时、等人时……倘若把这些时间用来刷刷刷,不免有些可惜。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些时间拿来读书,随时随地均可。
5.有效“输出”
读书的关键在于从中吸收了多少,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其衡量标准。
我们可以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讲述一本书的内容或者自己动手记笔记。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社交工具上写书评或者参加读书会等。
斋藤孝在后记中说,不读书是无法培养思考力的,毫不夸张地说,不读书的人生不叫人生。
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以上这些创新性读书方法来读书,把读过的书全部转化成自己的血和肉,好好地写就一个最有意义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