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读书简友广场
《论语》讲堂留影219

《论语》讲堂留影219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5-28 16:21 被阅读0次

    2024-5-28 二百一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语音整理
    本章通过颜渊之口,对孔子道德学问的高大博深进行了无以复加的赞叹。除此之外,颜渊还总结了孔老师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循循善诱这一点,成为后世所有为人师者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则。
    颜渊,姓颜,名回,字子渊,又称颜渊,他在《论语》中虽然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但是他真正的发言我们很少看到,在这一章里颜回对老师极尽溢美之词。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颜渊喟然叹曰”,“喟然”本身就是叹气的样子,后面又加一个“叹曰”。双重的感叹表达了颜渊对老师无以复加的崇敬之情。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个“弥”是“更加,越发”的意思。“仰之弥高”代表了孔子的道德学问的高度。“钻之弥坚”则代表了深度。颜回为此是深深长叹一声说,我们孔老师的学问真可谓博大精深。有时候像我们爬山一样,以为我们过了这个山头就到达山顶了,但是往前走了一段以后,发现还有更高的山。有时候又想钻探地层一样,一度以为钻到了最深处,到了深处才发现还有更深入的一层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颜渊作为孔子最优秀的弟子之一,他的这种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因为他自己都已经体会到,学习越努力,就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有时候以为自己马上就完了,但是真到了那一步以后,发现后面还有很多。
    事实上,我们在钻研任何一门学科的时候,可能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验,总是感觉到这个门槛儿很低,很容易,但是真正入门以后,你会发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关于这个学科的知识非常多,就像海洋里的水一样,并且海水流动不拘,总让人感觉到变化莫测。
    颜渊在赞美了孔老师高深莫测的道德学问以后,又讲了老师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就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
    比如“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又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儒家一贯的教学方法,就是按照你的思路,遵循着你的办法,一步一步通过对话,通过提问来指引你去发现真理,找到答案。
    “博文”就是学习广博的知识,通达古今之变,把天下的道理融会贯通,不拘泥于一家之说。所谓“约礼”,就是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是克己复礼。“礼”本身就是规律,也就是要尊重规律,遵守规律。
    这一段是在说,老师循循善诱,博文在前,约礼在后,弟子们一步一趋,登上一山还有一山,钻入一层又有一层,这种学习的乐趣就是无穷无尽,不由得让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意思就是孔夫子通过自己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的才能全部都发挥出来。学生自己也感觉到用尽了浑身解数,看见老师的道德学问依然在前方卓然而立。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末”,就是没有。“由”,由头,就是发力点。想跟随老师继续学习,但是找不到如何去发力。
    我们今天学习本章,感觉颜回可能有点对老师的赞美过头了,实际上,我觉得他应该说的是自己真实的体会。孔子在他的思想和学问方面,确实高深莫测,直到今天我们对于《论语》的学习和解读应该还都不够充分,还不够到位。北宋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一部《论语》呢?可见,《论语》对于我们来讲,它就像一座高山一样的巨型财富,我们如何去利用它,如何去发掘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钱穆解译

    〔解〕

    本章记颜子赞叹孔子之道之高且深,而颜子之好学,所以得为孔门最高弟子,亦于此见矣。惟孔子之道,虽极高深,若为不可几及,亦不过在人性情之间,动容之际,饮食起居交接应酬之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常,出处、去就、辞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设施,礼乐文章之讲贯。细读《论语》,孔子之道,尽在其中,所谓“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体可见之外,别有一种不可测想推论之道,使人无从窥寻。学者熟读《论语》,可见孔子之道,实平易而近人。而细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处。虽以颜子之贤,而犹有此叹。今欲追寻孔子之道,亦惟于博文约礼,欲罢不能中,逐步向前,庶几达于颜子所叹“欲从末由”之一境,则已面对孔子之道之极高峻绝处。若舍其平实,而索之冥漠,不务于博文约礼,而别作仰钻,则未为善读此章。

    〔译〕

    颜渊喟然叹道:“我仰望它,愈望愈高。我钻研它,愈钻愈坚。

    一忽儿看它在前面,一忽儿又像在后面。先生循着次第,一步步地诱导我,他是如何般的善教呀!他以文章开博我,以礼行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但我才知已尽,像见它在前面矗立着,高峻卓绝,我想再向前追从,但感到无路可由了。”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颜渊赞叹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东汉王充就主张本章言“颜渊学于孔子,积累岁月,见道弥深也”(《论衡·恢国》)。邢昺说是“此章美夫子之道”。我的理解略有不同。

    颜渊赞叹地说:“我老师的学问啊真是越看越高,越钻越难进入;看起来有时在我前面,忽然又跑到我的后面。老师教诲我们真是一步一步慢慢来,用广博的经典教育我们,又用礼来约束我们,让我们笃守中道。想要停下来都没办法,就算是我使尽全力,老师的学问还是层层转新,遥不可及的。就算要追赶,也找不到路。”

    “喟然”是“叹息的样子”,有时是正向的“赞叹”,有时则是负向的“悲叹”(特别是《礼记·礼运》的开头),古人都认为是“赞叹”,我不同意。因为关键在怎么解释下面这一大段话。

    何晏解释说:“弥高弥坚,言不可穷尽也;在前在后,言恍惚不可为形象也。”皇侃进一步解释:“夫物虽高者,若仰瞻则可覩也;物虽坚者,若钻锥则可入也。言于孔子道愈瞻愈高、弥钻弥坚,非己厝力之能得也。”总之,颜渊认为孔子的学问是“仰之”“钻之”和“瞻之”都无法穷尽的。颜渊这么说,是赞叹老师的学问大,这种尊师的行为值得夸奖。可是从外人的角度来看,学生学不到老师的学问精华,而净学些糟粕,这师门的问题就大了。

    接着“循循然”是很有秩序的样子。“诱”,是“进”,有引导和鼓励的意思。“博”和“约”是相对的,前者指教学内容广泛,后者指的是以“礼”为依归,谨守勿失。“欲罢不能”,一直延续到今天还是一样的意思。“既竭吾才”的“既”,皇侃说是“尽”,“才”是“才力”,刘宝楠认为“才”是“能”。

    “如有所立卓尔”这六个字的断句有歧义,但意思无太大差别:一说六字连读,何晏就认为是“其有所立,则又卓然不可及,言己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一说前四字连读,“卓尔”独立。不管怎么断句,“卓尔”都是指孔子的学问“高超卓越”,也还是“非弟子所及”的意思。“虽欲从之,末由也已”的“末”是“无”,“末由”古注都不解释,大概有着“找不到遵循的道路”的意思。

    颜渊这么说,《论语》中也有两章孔子循循善诱颜渊的章节:《颜渊篇》开篇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再追问时,孔子回答“视听言动都要合礼”。《卫灵公篇》第十一章颜渊问怎样治国。

    《庄子·田子方》有个和此章呼应的故事,可以算是庄子对这件事的评断。颜渊请教孔子说:“我走路、快走、奔跑、说话、讲道什么都学您,怎么还赶不上您呢?”孔子就说了一番“他自己是顺应外物的变化与时俱往”的大道理,最后感叹地说:“你跟了大半辈子却没了解这样的道理,真是悲哀啊!”(“吾终身与女交一臂而失之”)不过,他也鼓励颜渊“不要学他过去的陈迹,而要学那还没有过去的”。最后这句话,我没懂,颜渊懂就好。

    这种解释当然是庄子开师徒两人的玩笑,不要太过严肃对待。

    说来说去,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学问大,弟子遥不可及。如果真是这样,问题就来了:首先,孔门第一的传人都无法企及,其他根器更差者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孔门怎能不淡薄?其次,这句话前后也是矛盾的:如果孔子循循然善诱人,怎么孔门第一的弟子会觉得跟不上?就好像说“老师很会教,可是学生总是学不会”,这不是很矛盾的话吗?如果是这样,学生夸奖老师反而成了老师不会教书的铁证。真是万万没想到啊!

    颜渊是孔门最勤奋的学生,加上吃住都不在乎,所以短命。孔子在他死后感叹说:“真是可惜啊!我每天都看到他在努力,没见他停过。”(《子罕篇》9.21)

    子贡有一次觉得每天都要这样努力,实在太累了,就跟孔子说自己要在生活中实行“减法”:他先后说过想“息事君”“息事亲”“息妻子”“息朋友”和“息耕”,都被孔子反驳,最后才了解到:“君子到死才息”的“自强不息”之道(《荀子·大略》)。

    颜渊不用老师教就知道“行健不息”,子贡得老师循循善诱才了解。孔门弟子境界高下于此可见一斑。庄子也开过这师徒仨的玩笑(《列子·仲尼》)。

    我自己当学生的时候总和颜渊有同样的感触。但是当老师后,总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学生能在自己教学的基础之上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日新又新,学生的学问不会被老师的学问锁死,学生的学问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解决当代的问题。如果我教出的学生不能超越我,甚至不懂我所教的,我还有脸教下去吗?

    老师真让学生跟不上,这不是好事。

    〔按〕孙中兴的责疑应加入本章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2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xk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