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故乡情

作者: 图革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2-27 00:23 被阅读1194次

每当春节临近,我便归心似箭,即使我工作的地方距离故乡只有100公里左右的路程,驱车前行两个小时内就能到达,而且年中时常回去,到山里走走,去看看年迈的父母,但春节还乡时,心头依然是五味陈杂。

当踏入故乡的土地,各种情绪便油然而生,分不清是我对故乡倾注太多的情感,还是故乡对我这个游子寄予太多的厚望。春节时间很短,我没能立体的展示我的故乡,也没能完整记录我自己的所有所思所想,只能截取我与故乡产生最强烈情感的片段,与君分享。

NO.1  那山那水

遥远的那处白色就是我的故乡

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到山里去走走,这次春节还乡也不例外。而且从2012年毕业后,我就跟自己约定,无论日后身在何处,每年的元旦一定要回到故乡,到小时候种满了菠萝的“小圆山”上去冥想,把自己重新置零,并把它当成是自己成长的重要仪式。

小圆山上的菠萝被造纸树替代了

如今,小圆山上已经不见了菠萝的踪迹,山上种满了“造纸树”。好在山顶上当年父亲年轻时亲手种下的一棵松树还在,那棵松树上,有我美丽梦想的开始。有一年我们在山上摘菠萝,天下着灰蒙蒙的小雨,山路太滑了,我扛不动装满菠萝的大布袋,于是偷懒的我调皮的爬到松树上,看着雨水在松针顺溜而下,在针尖处凝聚成立雨珠,透过雨珠,可以看到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瞬间忘记生活的窘迫。

小圆山东麓的一条天然小河

我在小圆山上一块黑色的石头上打坐,闭上眼,调整好深呼吸,随即进入一个欢腾而又宁静的境界。我听到了小动物在草丛中走动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听到了树木的枝干相互摩擦而发出清脆咿咿呀呀的声响,听到了小圆山东麓的一条小河传来若隐若现的流水叮咚之声,感受到了林中的风儿在身上轻抚而过,感受到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树叶落在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的思绪便被清空了,空灵宁静。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身上,感受到了故乡山水的厚实与呼唤,明了自己身在何处,将去往何方,是故乡的那山那水,告诫我无论走多远,都初心勿忘!

NO.2    半亩荒田

犁松的田地

从山里出来,我会去看望久违的“半亩荒田”。

说“半亩”,实际面积不止半亩,只是当年父亲开荒的时候,是先开垦了半亩,后来渐渐拓宽,再向村委承包一些田地,合起来约有3亩地。

说是“荒田”,其实也不荒芜,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亲披星戴月地打理下,早已成了一片沃土。每年春节,当很多人得到镇上去买昂贵的青菜,我们家的青菜却总吃不完,还可以摘去送亲戚、邻居。

今年的田地里,有包心菜、生菜、芥蓝菜、油菜、荷兰豆等等,水果有香蕉、番石榴、番茄等,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西南角的一小块地上,父亲竟然种植了一小片甘蔗!以往每年春节都得花钱买甘蔗,有时还买到没有汁液的干瘪甘蔗。如今,父亲把我们这个馋嘴的问题也解决了。

田地里的包心菜 番石榴、番茄与美女 田角边的甘蔗 荷兰豆已成熟 生菜长势旺盛

其实,父亲在2012年我刚毕业的那个夏天,他第一次被送进了医院,并被诊断出了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

当年医生就告知父亲,说得了这种病,就不能再去田地了干活了,更不能去挑重担,要远离有刺激性气体,最好是在家里静坐修养。家人也担心他的身体,劝他多休息,少劳作,但没有人能说动他。

从医院出来后,他又跑到那半亩荒田去了,继续去种冬瓜。那小面积的地域里的劳作,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机械化生产,所有的劳动都是需要按十分传统的方式完成,比如用牛犁地,用锄头松土,人工施肥、人工除草等,工作量非常大。我很担心他的身体,他却总说:农村人哪有不干活的,除非倒下!

之后的几年,他的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有两次险些丧命。带他去广州检查后,专家医生也给他发出少劳作的强烈建议。可是,回到村里,他还是一如既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似乎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

不过,我了解父亲,他的心里有太多的顾虑,而且还肩负着他本该下放给子女的责任。只是他还继续扛着,以一个普通农村人的姿态,走向大地,做着普通的农活,不卑不亢,无怨无悔,埋头前行,直到倒下为止。

说不清父亲那种坚持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在这里,我只想说父亲的那种给予我有利的影响一面,父亲用一辈子时间,在那半亩荒田上,默默无闻地做最真实的自己,他用生命在那半亩荒田上写下成长路上最为珍贵的品质——勤奋和坚持。

NO.3  老村与学校

乡亲们十分的虔诚,无论男女老少,在除夕这天,都早早起床,喝了口白开水后,就去祭拜神灵和祖先,去祈福求平安。

而我总会帮忙提着装满祭品的篮子,跟在年迈的母亲身后,前去老村神灵所在的福祉。但我的目的并不在于求神拜佛,我对神灵的态度历来是敬而远之,对祖先我则保持“慎终、追远”的态度,尽自己所能善待在世的亲人,从内心深处去追思已故的先人。

在母亲祭拜的过程中,我则随着老村的呼唤,走进各条落寞的巷道,用手去触摸颓唐的矮墙,感知岁月的沧桑。

我出生在一个不到12平方米的小土房里。由于物质的匮乏,经济的紧缺,但是盖房顶的瓦片是拼接起来的(标准的做法是要堆叠,前一块砖叠在后一块上面,这样顺着下去,就会密不透雨),每逢雨天,母亲就会在土房里手忙脚乱地和雨水作斗争。晴天时,大人们到田地里去干活,赚工分,小孩则被丢在巷道里,任其由自由玩耍。

我走过颓败的矮墙,走过曾经村里最为繁荣的巷道,脚踩碎石磨出沙沙声响。我记得小时侯总是很贪玩,直到太阳西斜还不愿意回家。到夜幕降临,星辰闪烁之际,母亲才呼喊着我的乳名从一条巷走过一条巷。

土墙 破败的墙角 墙角长满藤蔓 老村第二巷 十年前的春节几乎全村的人都汇聚于此巷 落败的巷道 准备来年的耕作 从远处看老村 曾经繁荣的巷道 曾经最有气氛的地方 曾经人口最密集的巷道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岁月增长,改变了故乡原来的模样。

特别是在近十年,经济条件大为改善。有部分家庭通过勤劳的工作,走上了小康之路,有些在奔向小康的路上。有部分家庭通过劳动力输出,解决了温饱问题,盖上新楼房。还有些家庭通过创业致富,购置了小汽车,在外地购买了楼房。

但时至今日,即使经济条件对比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村里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事业依然落后,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特别是教育事业,尤为落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新学期,全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到40人。

村里有一幢校舍,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时候建成的。只有两间教室,两个教师办公室。一年级一个班,二三年级为复式班(两个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

在五年前,随着最后一批代课老师退休,村小学也随着关门大吉。近些年,村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都到镇上的民办学校就读。这样,他们不得不每天六点钟前起床,简单准备后,随着校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颠簸后,八点钟前到镇上的学校上课。每天傍晚,校车又会把他们送回村里。

表面上看,他们受教育的条件似乎改善了,实则不然,升学率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每天很长时间浪费在校车上,到了学校时的精神状态并不好,加之语言障碍(家乡说客家话,镇上大部分学生说潮汕话,老师上课用普通话),他们与身边的同学相处并不愉快,甚至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斥,虽然到镇上念书,但对他们的成长没有太大帮助。而且每天在路上来回颠簸,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

由于没能很好的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上高中的学生屈指可数,很多学生在在初中还没毕业就辍学了,他们跟随着他们的亲戚朋友,开始背井离乡,到深圳、广州、东莞等地打工,开始了一种可怕的生活。

教室内外堆满了杂物 操场一片狼藉 和小学后的楼房对比,教育的落后更令人心酸 学校落寞得只有老人在禁闭的校门晒太阳取暖

当然,这里还与落后的家庭教育有关。在我的故乡,依然有大部分的家庭不重视教育,家长们本身就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因为沉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在教育问题上,几乎可以说是任由孩子“自生自灭”!他们从不关心孩子的思想,不过问孩子在校的情况,只要孩子能取得好成绩,想继续上学,他们就会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但孩子成绩不好,除了狠骂和恨铁不成钢的叹息,再没有其他的办法,当孩子们也感受到升学的压力,不想再上学,家长们则张罗着他们出去打工赚钱,以缓解家庭的生活压力。

孩子们从此进入一种可怕的生活循环,当他们在外地混得开了,就艰辛的生活下去,若是走投无路了,又回到家乡干起了农活!

2018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振兴乡村发展战略,近些年也一直在进行着第三轮精准扶贫攻坚战。但每当回到故乡,我就会感慨,其实最好的扶贫,不在于基础设施扶贫、不在于产业扶贫,而是教育扶贫。“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永远不过过时,而获得知识的前提是乡亲们自身的觉醒,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唤醒沉睡的人的觉醒,乡村自会振兴!

NO.4  父亲和他的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多子多福……

每年春节,父亲非常上心更换春联。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父亲仅仅是为了辞旧迎新,随意把旧的春联换上新的春联。后来,当我回想起和父亲一起贴春联时他跟我讲过的话,以及联系起他的遭遇,才惊奇发现父亲在每年的春联里寄予太多的情愫和期盼。

春夏秋冬行好运,东南西北遇贵人。这幅春联父亲用了很多年。小时候,我帮春联上糊,母亲前来一看,不屑的说道:“咦!怎么又是这副?”母亲走后,父亲就耐心的给我解释说,这幅对联其实写得很好,也很朴实,人生天地之间,各行其道,各有各的运势。而像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全部指望在天,所以就祈祷一年四季交好运,能够春华秋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行好运。东南西北是方位,天圆地方,其实就是四面八方,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贵人,贵人是谁?就是可以帮你一把的人。我们自身的力量太单薄,要有贵人扶持,这个贵人可能是你上学时的同学、老师,也可能是你工作后的同事、领导,或者亲朋好友。既能行好远,又能遇到贵人,这样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当然,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记让自己慢慢变成贵人,也成为别人的贵人。

出外求财财到手,在家创业业兴隆。贴上这幅春联的那年,父亲到外地“求财”去了。他带着从信用社借贷的五万元,到广州去开饮食店。但是到了哪里不久,钱被伙计忽悠了,只身在外面打工,到了年底才回家。穷人输一次就倒下,他不敢再出去,五万元的贷款,压力山大,压得他喘不过气,我曾不小心看到抱头磕地的悲凉场面,那场面成为我心中深深的一道痕。接着的好几年,这幅春联往大门一贴,他在家乡办起了糖厂。糖厂经营了好几年,直到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高高的烟囱再没有白烟冒出,往日滚沸热腾糖汁的铁锅不知了去向,机械被抵押剩下一个大齿轮,留下一堆堆甘蔗在厂区发霉腐烂。那几年父亲的春联完全是开玩笑般的和他作对:出外求财财伤手,在家创业业累身。但生活没有停止,他继续咬牙向前。

平安两字值千金,和顺满门添百福。往后的年月,这幅春联占了上风。初看时,觉得很普通,没什么意思。但后来回望时,才发现父亲内心的沧海桑田。糖厂破败后的日子,厄运接踵而来,而父亲像个坚强的战士,不言放弃,屡败屡战。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活出了一个真正农民的样子。清晨东方山头还未露出鱼白的云彩,他已经走向田地,在灰蒙蒙的天地中挥洒着热汗。在果园里种下龙眼、荔枝、李子,开垦荒山中下菠萝,在屋后砌起茅屋圈养家猪,承包水库养鱼……他穷尽所有力量,还贷、养家糊口,供我们兄弟姐妹上学。后来我才知道,我们才是他的希望,他无所求,只是顶着所有压力,祈求我们能够健康成长,平安无事。平安,和顺,对他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平安既福,平安值千金,更胜千金,和顺添福,和顺就是他最后的追求。

一帆风顺年年好,四季平安步步高。这是今年的春联,也是近几年来常用的春联。大年三十回到老家,父亲已经准备好了黏糊和刷子,并把春联摊在桌上。我看到了这幅春联,赞不绝口。一帆风顺,船儿行驶大海,艳阳高照,和煦春风,波澜不惊,扬帆起航,万里无阻,朴素,却已道尽一切美好。四季平安,亦即万事如意,如如不动,念念谦虚,造福由我,自然,却已包罗一切智慧。我们贴好春联,母亲前来一看,也说这个好,她说她如今求佛拜神,别的都没说,就说一个“保佑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我和父亲一起贴春联

除了这几幅,还有其他的,但这几幅是最重要的,也是使用次数比较多的。父亲每年专心挑春联,贴春联,不仅仅是辞旧迎新,更是他人生每个阶段的对生活的笃定和憧憬,在一次次真诚的祈祷下,风雨兼程走过命运多舛年华。

NO.  我的父亲

除夕晚上,父亲到镇上和我们一起吃过年夜饭,就说要回到村里去。其实我的心里极其矛盾,我既想留他,听他唠叨几句,又留不住他。

我不敢直视他的脸,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忍不住酸鼻子……

他一辈子生活在村里,即使我们在镇上建了房子,他也不愿意在镇上住下,即使他身体状况并不好,还是要回到乡下,在那半亩荒田上,种下希望的果实,至死方休!

其实,真的很难用文字去还原一个普通的农民的一生,而我也没有办法在这里详说我的父亲。如果要给他一个评价的话,我会说,他是一个称职的农民!

大年初五那天,他去钓鱼

简而言之,父亲的一生所作所为,也可以用《易经》乾卦第三爻的爻辞来解释了:“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孔子解释说:“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惜,虽危无咎矣。”

父亲出身卑微,渺如微尘,沧海一栗,但他身居“下位”而“不忧”,更重要的是“终日乾乾”,无论何时何地,都战战兢兢的过日子,活出了一个真正农民的姿态!即使是干农活,也非常的贯注与投入,对工生活极其认真、真诚,对人对事十分尽心尽力,而且一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平平凡凡过这一生!

我走在他后面,故意让他转身拍下的……

如果春节少了父亲,我觉得春节是不完整的,故在此让他老人家也亮相。我衷心为他祈祷,愿他安康!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时间会改变一切,而父亲瘦弱而伟大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我心中,时刻鞭策着我乾乾而行。

<完>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还乡手记#故乡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ku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