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9 一百一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语音整理铎罡 书
今天我们接着来共同学习《论语·公冶长篇》的第二十三章。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期孤竹国的两个王子。伯夷姓墨,就是墨子的墨,名允,字公信,夷是他的谥。叔齐,姓墨,名致,字公达,他是伯夷的三弟,齐呢,也是一个谥号。
孤竹国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是商朝晚期在北方的一个方国,以农牧为主,活动区域大概在今天河北的南部一带。它本来就是商朝部族的一个分支,一直以商部族为宗主,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大。
关于伯夷和叔齐的事迹,主要是在《史记》里有记载。关于他们的事迹大概有这么三个,我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只有知道了他们的生平事迹,然后才会了解孔子为什么来这样评价他们。
据说孤竹国的国君在世的时候,立叔齐为王位继承人,注意,叔齐,带叔的应该是老三。孤竹君死了以后,叔齐就想让位于自己的长兄伯夷,注意,伯,那就是老大。伯夷认为这是父王的遗命不能更改,就跑到了北海之滨去隐居了。叔齐因为他不是长子,却被立为继承人,所以也不愿意继承王位,也跑到北海隐居了。那国人一看,这个大王子跑了,三王子也跑了,只能推举老二为国君。这是伯夷和叔齐相让王位的故事。
他俩第二个事迹,就是商朝晚期,西周逐渐的兴起,而周文王具有仁德,这个伯夷和叔齐听说以后,就从北海之滨赶到了丰邑,投靠了周文王。但是等到他们赶到以后呢,周文王都已经去世了,继位的是周武王。武王正在积极的准备东进伐纣,伯夷叔齐得知以后,就拦着周武王,拉住马的缰绳劝谏他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就是说,从道德上来讲,文王刚刚去世三年,丧期未满,你就大动干戈,以臣弑君,你既不仁啊,又不孝。所以他们就“叩马而谏”来表示反对。
他们两个的第三件事,就是“不食周粟”。在劝谏武王无果的情况下,武王伐纣取得了成功,天下就改姓了,以周代商。伯夷叔齐不愿意与这个不仁不孝之徒为伍,就跑到了首阳山隐居起来,采薇而食,就是吃些野菜,最后饿死在首阳山。
这三件事如果从道德层面来评价伯夷和叔齐,身处乱世,却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确实可以说是道德上的楷模。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都很高,所以孔子就说他们求仁而得仁。
那司马迁在做《史记》的时候,就把《伯夷列传》放到了这个人物传的第一篇,可见是对他们的道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我们常说的“不食周粟”之事,后人就把伯夷和叔齐看作了一个超然物外,淡泊名利,不问世事,抱节守志的一个清高名流,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是那么完美。
因为他们这种行为,实际上表明了他们非常明确的态度,就是不与这个周朝合作。因为孤竹国是从商部族分离出来的,并且一直称臣于商,孤竹国也一直把自己看作商人,所以他们的进退也都以商王朝的兴衰存亡为准则。那武王兴兵伐纣,他们也是站在商王朝的立场上“叩马以谏”,表示反对。那周朝建立以后呢,他们又不仕于朝,隐居首阳山,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山中。所以我们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清高孤傲,而是与他们的敌人势不两立。
但是历史的潮流不断的向前,以他们两个人的力量,无法与西周相抗衡,所以只能采取这种避世逃避的态度来终结自己的一生。从这一点来讲,伯夷和叔齐实际上是两个悲剧式的人物。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伯夷、叔齐不念旧恶”,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说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对过去那些得罪过他们的人,不会一直都记着,也不会耿耿于怀,过去那就是过去了,翻篇儿了,不再说了。
“怨是用希”,这个解释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就是这两个人自己产生的抱怨很少。第二种呢,抱怨的对象是伯夷和叔齐,意思就是说埋怨他俩的人很少。这两种解释都能说的过去。但是我觉得第一种会更准确一些,更加接近孔子的原意,就是说伯夷叔齐内心的仇怨很少。是因为在其他章节里,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这两个人怎么样的时候,孔子就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就是你想做一个好人,你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干嘛要埋怨呢?这里的“怨”的主语就是伯夷和舒淇。所以我觉得这“怨是用希”,这主语仍然是伯夷和叔齐。
实际上就是孔子在教大家怎么能够不心生怨恨,怎么才能够不天天纠结。孔子在这里实际上就是想让大家放下过去的那些事儿,就是“不念旧恶。”为什么要不念旧恶?因为恶,它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各种原因纠结在一起,才导致产生了一件恶的事情的发生。事过境迁,产生恶的原因一直都在变,那一直怀恨在心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怨是用希(稀)”,因而牢骚、埋怨很少。
“怨”是谁怨?自己怨还是别人怨?前人有争论。朱注说,这里的“怨”是别人怨伯夷、叔齐,不对,当从钱穆说改正。(李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