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自尊水平。
很多父母为孩子打游戏这事玩命,抢游戏,手机,锁在抽屉里,甚至有人拿手机做奖励或者你听话,我奖励你看15分钟。你没发现,你把孩子的自尊水平不断下降,他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毫无主宰能力的人,他说什么都不算,唯一能做得是要么取悦父母,要么和父母闹,才能到最后得到父母的一个许可。
自尊水平越低,就越没用自律性。
有的父母足够幸运,一路连打带骂,带监督,带惩罚诱惑等等手段,把这个孩子哄得上了大学。那么上了大学以后,你还能盯着他吗?父母说,上了大学,我的任务就完成了。
那么大学没了父母的监督,他就可以肆意打游戏了。
孩子感知能力很强,但是解读能力能弱。比如,孩子看到弟弟因为小,自然妈妈关心照顾多点。他会想,我也想要妈妈照顾,他会采取各种方式博得妈妈的关注(比如,不听话,闹脾气等等),其实很对孩子对父母的解读都是错的。
与其说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不如说父母更像是孩子的导游。因为她长大的这一路上,父母要给她解释这样做为什么,要给他树立认知边界。
阿德勒说,孩子在童年的时候,就追逐两件事,一个就是归属感(我知道有人爱我,我的爸爸妈妈是无条件的爱我),一个就是价值感(我觉得我蛮特殊的,我觉得我蛮特别的)。为了达到这两件事,我们需要"和善坚定"的态度对待亲子冲突。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提出一段她和子女冲突时的对话,给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和善坚定"的态度:
"我现在感受不到孩子对我的尊重,我需要冷静一会。妈妈对孩子说:"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接受你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不是生气,我是不能接受你的做法)。
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的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怒气的办法,然后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找出对你问都尊重的方法上。"
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咆哮,这便是"和善而坚定"的态度。
记住,生气的当下,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处理一个问题之前,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够用理性大脑来思考时再解决问题才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孩子是我们的复印件,如果我们能做到平稳,这个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所以,源头还是父母的自我修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