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这事儿,没谁能逃得脱,就算是向天再借500年都不行。面对死亡,感情细腻的诗人们又是什么态度呢?
一、向死明志
未必需要立刻面对死亡,当他们在耳闻、目睹死亡这件事时,已经在思考“死亡”这个人生命题了。
大文豪曹子建(曹植,192-232)曾在16岁、随父曹操北征时写了《白马篇》,诗中他借驰骋疆场的游侠之口表达出“视死如归”的态度: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要说这个曹植,可实非等闲之辈。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建安三曹”,自幼便聪慧异常,甚至一度被曹操定为接班人。
后来,因为放荡不羁,玩掉了自己的储君位子。曹丕登基后,对这位才子兄弟极不放心,处处刁难,所以就有了《七步诗》的故事: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不只诗,曹植在赋、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刘宋诗人谢灵运曾称他(当然主要是间接的夸奖自己):“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不但曹丕,他儿子曹叡(魏明帝,226-239在位)继位后,仍然采用他老爹的态度对待曹植。最终,大才子曹植抑郁而亡,时年41岁。
只可惜曹植空有一腔视死如归的志向,却没得到表现的机会。
同样视死如归的还有宋末的文天祥(1236-1283)。
1278年,文天祥在经过颠沛流离、艰苦卓绝的4年抗元斗争后,最终还是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第二年被押送过零丁洋时作了这首《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
皇恐滩头说皇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用自己的表现将丹心留在了汗青之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贯长虹,也激励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前赴后继、致死不渝。
相对于文天祥,明朝的于谦(1398 -1457)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功劳更大,死得更惨。最重要的不是死于沙场,而是死在了自己的老板、明英宗朱祁镇的手里。
于谦(他不喜欢抽烟、喝酒、烫头),从小聪慧、志向远大,相传12岁时见人煅烧石灰,于是写下了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24岁中进士,因仰慕文天祥y的气节,屋里数十年如一日的挂着文天祥的像。他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土木堡之变后,更是保卫京师,立下了不世之功。
事情是这样,1449年,蒙古大军南下,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唆使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阶下囚。京城乱做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南逃。千钧一发之际,于谦挺身而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杀退了也先。
也先又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投降。此时的于谦义正词严,秉承“社稷为重君为轻”的理念,另立朱祁钰为代宗,粉碎了也先的要挟。没办法,也先最终送回了英宗。
英宗回朝,后来复辟,痛恨于谦当初的所作所为差点让自己成了蒙古人的刀下之鬼,于是找了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可怜一身清白的于谦,最终落了个粉身碎骨的结局。
后来明宪宗登位,为了平息民愤收买人心,才为于谦平反昭雪。
于谦还有一首《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相比之下,林则徐(1785-1850)的结局要好一些,至少,没死于非命。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历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
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及全球,阳光24小时都会照射着大英的领土)。
这样的帝国对已日渐没落的大清居然是贸易逆差。为扭转这种状况,于是开始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因火成烟,若不撇除真是苦;舍官作馆,入而忘返难为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之后,林则徐因为虎门销烟、顽强抗英而成为民族英雄。道光帝盛赞此事:“可称大快人心事!”
然而,好景不长,英国为报复禁烟,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此时的道光帝惊慌失措,翻脸揪出了林则徐这只替罪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被发配新疆伊犁。
发配途中,他挂念的并不是个人前途,而是国家的命运。在西安和妻子告别时,写下了这首《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林则徐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
4年后(1845年),林则徐重获重用。道光三十年(1850年),死在广西的赴任途中,享年六十六岁。
有视死如归态度的还有鲁迅(1881-1936)。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鲁迅从南京水师学堂,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1902年毕业后,公费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日语学习速成班)。1903年,剪辫题照,赠给好友许寿裳这首《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有意思的是,此后30年中,鲁迅很少再写诗,直到51岁后重新开始。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他的的一生无愧于这首《自题》。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