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特别是经过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的辨疑之后,很少有人再把虞夏书这四篇文献,当作是当时的历史记载了。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四篇文献,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儒家学者,包括孔子本人在内,“案往旧造说”的产物。也就是说,为了传播他们自己的思想,而编撰的。
当然,他们不是瞎编,而是羼杂了一些古文献在里面。
如果说,虞夏书四篇是编撰的,虞夏书所载的古史也是不可靠的了,那么,虞夏书的价值在哪里?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虞夏书承载了早期儒家的政治理想,他们通过构建了一个远古太平盛世的和谐景象,塑造了一帮君明臣贤的群像,给后人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社会、政治理想。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儿,这里记载了儒家的初心。他们通过构建历史、构建远古太平盛世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心目中的盛世景象,指给后代政治家,来看看,为君为臣,治国理政,是要这样做的。
要哪样呢?具体来讲,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贤人政治主张。
只有贤人才有资格成为国家的领袖。大家看《尧典》,上来就先告诉大家,尧作为领袖,是有这样的品德:“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领袖首先是有道德的领袖。
舜呢,是“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他在道德上,是个大孝子,有具有各种治国理政的才能。
禹自然也是:“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尧、舜、禹都是有大功于人民的,也有着超凡的道德品质,所以他们配得上天子的位置。他们的大臣,也都是有非凡的功绩。
当然,也不可能没有坏人,这里面有鲧、共工(现代学者有人认为,共工就是鲧)、丹朱、三苗、驩兜等,他们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了。
二是禅让制的理想。
《尧典》讲了尧、舜、禹轮流禅让的故事。
尧在位多年后,他就要找人继承他的位置,《尧典》详细记述了他如何找到舜、考验舜的过程;舜摄政多年,在尧死后,正式即位,并在年老时,也找到了禹做他的继承人。
这也是唯有德者宜居高位的制度设计。可惜,这个禅让的美好理想,只是如流星一瞬,再无正面的实践。倒是有几次拙劣的模仿,使得禅让成为了篡位的遮羞布。像王莽篡汉,不仅在行动上以尧舜禹禅让作为自己的先例,而且在话语上,用的就是《尚书》的话语体系。还有后来的曹魏代汉,
这里记载了尧、舜同时在位的情况。这一点,让后人有点不理解。在注释中提出是不是当时让舜摄政啊?近现代以来的学者,看到了西方古代社会有双王制政体,像古代斯巴达,带领三百壮士扼守温泉关的,就是同时在位的两王之一。有了新的阐释,也对尧典的记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是以德治国。
这最主要体现在《皋陶谟》一篇中。皋陶讨论为君为臣之道,提出了九种道德,认为做到这些道德是为君为臣的条件。
四是孝治天下。
舜是凭什么得到尧的任命呢:“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得到这样的机遇垂青,成为帝尧的继承人,舜只做好了一件事:孝。
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从他的孝行中看出了他的人品,看出他是有大心胸的人;他能治好家,自然也能治理好天下。这也奠定了此后儒家的孝治天下的基本理路。
五是五常教化。
尧命令舜:“慎徽五典,五典克从。”
舜任命契的时候也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
这里的五典、五品、五教,是同义词,《书集传》解释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五常。
这五层意义,就是儒家最初给社会管理者树立的原则,也是他们要达到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