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有感

作者: 6g选手 | 来源:发表于2022-12-11 21:26 被阅读0次

    文/6g选手

    【书评征稿】心理学没那么神秘,但也并非常识I彭凯平作序推荐的重磅心理学书

    本期带给大家的是第13版的《心理学》一书,我手上拿的是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的非卖品,定价178元,光是书的厚度就达到648页,因此,拿到简书赠予的书籍就有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曾上大学时,蹭过一节心理课,当时并不是对心理学多么好奇,而是听校友们谈及这是全校最好的心理老师,通常她的课就连后边没位置的空场地也会占满。有激情的老师更有激动人心的事,课上她提及我校对心理学的支持还不够,某校心理课全年下来,每人都要往棺材里躺一次,体验死亡,感受别人对自己的吊念。

    大概在我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学校在体育馆对面盖起了四层很气派的心理学研究中心,可惜了,我们同年级的只能路过走走,没有到里面上上课的资格,固然学校开放了心理咨询的电话,可是又有几个人敢光明正大保存在手机里(举个例子: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堂心理测试,如果测试不合格那就表示存在某些问题,当时自测后自己给自己打分,但是我已经紧张的要命了,因为最终的结果是我没及格,而当时我瞒着所有人,不把事当事,不去特地在乎某个结果,也许就能够忽略自身在某方面未知的缺陷。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无比的羞涩和不自信,因为内向的性格,所以低着头或者端着头听着老师的分析和借鉴,完全没有必要那么在乎一次小小的带着胡乱填写的一次测试)。

    至今我无法想象体验死亡这种躺棺材板的事,也是因为曾经的这节课的这位老师,打开了我的认知盲区,这本书会告诉你认知的几个要素,如何形成认知,并“用你所知”。

    读书最怕枯燥,甚至很多人是抱着试一试放下手机的心态试读,这本《心理学》可不留情面,如果不专心,那每小节的能力测试根本无法掌握,为了测试读者的理解程度,每一章节还留了章节测试,因此读本书能让你和自己和解,用试一试接纳的心去理解诸多自己曾未理解的事情。

    这本书里的名词很多,但并不像西方经济学里的名词解释那样需要去生硬的理解,它本着告诉你某些事物大体结构的联系来阐述自己引入的新名词,如果你对生物很感兴趣,或者你对上学时老师讲的那些叶绿素、细胞、光合作用不太感兴趣,那么你很适合读本书,因为《心理学》一书从第三章开始就会和人的遗传、进化打交道,到第四章的神经元,也让我们回忆起曾屡次听樊登老师讲过的海马体,掌管记忆的非动物部分,却又以“海马”命名,这种知识的碰撞是心理学书籍能够反映的常态。

    如果你曾经对心理学有一定认识,但对某些说法半信半疑,那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因为书里的每个自然段一旦引用到确定性的结论时,都会像写论文那样标准出日期和出处,这就代表这些引用是经过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

    也许你正在经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你惯性的认为男孩比女孩聪明,性别与脑的联系究竟有没有关联,请你记住:

    ①男性和女性在直觉、能力及人格特质上的许多假定差异都属于刻板印象;

    ②脑的差异并不一定会产生行为与表现差异;

    ③脑的差异不能解释各种情境下的行为差异;

    ④永恒的因果问题:脑的一些性别差异是行为差异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⑤难以逐磨的脑差异:现在你看到了,你又看不到了。

    这些都是这本书告诉你的,从根本上改变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刻板印象很有帮助。

    读这本书,我第一次知道感觉是物理的,知觉是和感觉有联系的;第一次知道被针刺到或者被水烫到是人类知觉的四种皮肤感觉之一;也是第一次理解了自己为什么和自己的想法作对,这种思考的碰撞正是好事,它让我们作出的决定更为理性,能够适当打破自身的认知偏见。

    琢磨别人不一定比琢磨自己有意思,因为对自己琢磨本身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熟悉,只有自我平静了,那就很容易看清看透生活中的小摩擦,明确他究竟这么作的原因是什么,能轻易理解别人,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感知能力。

    举个例子,有一次家里来串门的,碰上我们正在吃饭,吃完饭串门人还没走,目前也没打算洗碗,在一块同我们看电视,但父亲却当着外人的面说起了这就是习惯,人家有的人吃完饭赶快就把碗洗了,不然看的难受,坐不住,而母前则表示“饭劲散了才行,散饭劲可重要了”她说,其实只有我是默不作声的明白人,真相其实根本不在表明,母亲不起身去收拾洗碗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要陪串门人,她不能独自跑厨房去,这对她来说是晾着别人了。

    诸如此类的心理过程曾经也在我心里高频率活动过,从窥知内心到探索人心,再到翱翔驰骋于生活,这就是心理学,最终是带着心理学的世界落在生活中,看到不一定说,看懂不一定做。(不懂装懂就是典型的心理活动“是为了滥竽充数”而充数的吗?)

    这本书有六百多页,但无需被它吓到,即使你每天两页的速度,你都要读接近两年,而你并不会选择每天都去读,更不会拿起他的时候只读两页,随便翻一番,不需要特地记住那些伟大的让人尊敬的这个那个家,这个那个著名的什么什么,因为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分散我们学习力的错误选择。

    通过丰富的心理活动,我时常在内心和自己的观点诡辩,有时候甚至是水与火的冲撞,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平静的,是结束心理过程的(人不是永动机)。

    tip:心里的“里”和心理的“理”有何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心理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ex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