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最佩服的人,朱元璋应该是最特殊的一个。你能想象到一个皇觉寺(当然这是后来的叫法)的叫花和尚一跃而成为九五至尊吗。想象一下开局只给你一个碗你能混到什么地步,而朱元璋呢?我想假如是我,就是给我再多的碗,也无济于事。
你可能会说出生贫贱的帝王又不止他一个,嗯,确实,刘邦、 刘备 、石勒、 刘裕、 陈霸先 、朱温、 郭威 ……那个不是出生卑微,其中的石勒更甚,是奴隶出身。可是史上以贫贱之身建立大一统王朝并得到长治久安的也只有两位,一个是刘邦,一个就是朱元璋。而刘邦出身虽然也很卑微,但人家好歹是个泗水的亭长,也算底层小小公务员一枚。而朱元璋呢,家徒四壁,六亲断绝,当过和尚要过饭,一日三餐不饱,风吹日晒,受尽白眼,处于濒死边缘,最后走投无路才造了反。
愈虽不才,也愿就明太祖之发迹说一下自己的想法。窃以为,明太祖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几点不可忽视:
其一,天下大势。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元末之际,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与其类似的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一个人汉高祖刘邦,他也是在天下大乱之际起家的。但是两者之间是有不同的,秦末的大乱,看似是由于秦苛政残暴引起的,但其实主要原因是秦虽以武力定鼎天下,一举扫灭了六国,却没有处理好与遗留下来的六国贵族之间的关系,最后在始皇帝死后酿成了大乱。秦最后还是灭于六国贵族之手的项籍。而后刘邦又从项籍之手夺走了它,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也在开国后的没几年就死了。(至于怎么样处理好与前朝贵族之间的关系请参看西周王朝。)而朱元璋呢,他面对的是一个异族统治的王朝,其统治技术与制度实在有些粗糙加之不节制的腐败最后大厦将倾也无人能救。其统治技术的拙劣与他们本身是游牧民族不习汉事有关,最根本的还是不相信汉人,有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想法在作祟,虽然他们在统治过程中也或多或少重用过一些汉人知识分子或精英,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但归根结底对汉人还是充满了防备与猜疑,不屑与玩弄。他们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蒙古人自然是最高等,而汉人则被划为低等人,任人宰割与凌辱。而他们所谓的蒙古铁骑也在建国后腐化堕落失去了血性,而他们的腐化堕落所带来的无尽的欲望又加重了他们对中原汉地的汉人的剥削,加之汉人知识分子或精英上升无门,(因为大多数重要职位都是蒙古人自己把持着),汉人只能做一些小官或小事。最后终于发生了内乱,烽烟四起,各路起义军,打起了抗元的旗帜,而朱元璋就是其一。朱元璋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潮流,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最终在各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朱元璋的成功也印证了时势造英雄这句话,当然朱元璋在某些方面的作为也可以说是英雄造时势。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不是。不过,仅有天下大乱这个大势还不行,还要有其他条件,要不然乱世中的人岂不个个都是皇帝皇后什么的。
其二,务实,不务虚名。听取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避免了务虚名而处实祸的境地。从而避免了与其他各路起义队伍的内讧和元庭军队的对抗。为自己的发展壮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其三,重人才。其麾下除了年幼时的小伙伴和慕名而来的人之外。他还收养了很多义子,其中有很多难得的将才。此外他每到一处,还打听当地的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精英,能请出来的就请出来,如李善长,刘伯温。请不出来的也礼贤下士,听取人家的宝贵意见,如前面讲到的朱升。这些知识分子,不仅心中有韬略,而且在当地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拿下了他们,即便当时没有得到那个地方,也先得了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岂是说说而已。有了这些人才的相助,朱元璋才有了以后无往而不胜的基础与可能。
其四,个人优秀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政治简单说就是人事,想一想手下这么一大帮人,如果没有很好的手腕与协调能力会怎么样,牙齿与舌头还会相碰,更何况有各自脾气的人了,且相互又都处在利益交织中。其政治才能在其以后的治国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至于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连毛主席都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但是令我费解的是朱元璋小时候既没读过书也没学过打仗(主要是也没机会学),他怎么打起仗来这么厉害,不唯手下战将如云,自己也是枚猛将兼帅才。思来想去也只有两个字可以解释的通了,“天赋”。
其五,运气。这个也很重要。假使朱元璋一开始就和他的亲人们一样病饿而死抑或是刚投奔义军时没有碰巧被郭子兴遇见而被当成奸细杀掉。或是没有被郭子兴看重做了他的干女婿,至于做郭子兴女婿这一条我不是说朱元璋是靠关系起来的,只是说这于他的成功提供了很大便利与帮助。相反这恰恰证明了朱元璋自身的能力,要不郭子兴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看上他。当然他后面还有很多的好运气在等着他,就不一一列举了。运气这东西虽然重要,也要人的配合,才能发挥他的作用,所谓自助者,天助之。
其六,自身的勤奋。明太祖生于微末,遍历艰辛,自然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所以他无论是得天下前还是得天下后始终如一,兢兢业业,唯恐有失。元璋少年家贫不识书,等到他入了军旅以后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也习读书事,到了地位渐渐尊贵依然如故,到建国后倒也粗通文墨。建国后在位三十余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习政务上,废除丞相制后更是付出了全部精力与时间在治国理政上。可以说是事必躬亲,想来原因也不外乎有这么几点。一来以微贱之身,卒成大业,深知天下得之不易,大明初创,根基未稳,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败垂成,不闻秦有二世而亡;二来怕别人不能贯彻他的施政方针,不似他这般尽心;三来怕被小人钻了空子造成徇私舞弊;四来也怕大权旁落,这也是最重要的。虽然他是创业之君,拥有无可比拟的威望与资历。但也不可不虑,一旦大权旁落,不仅他所建立的大明王朝会胎死腹中,连他自身也难保万一,古来一国之君为人擒者,鲜有善终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梁武帝萧衍,他是南朝梁的一手开创者,却也是他一手毁掉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天下,像这般开国之君即亡国之君却也少见,究起根本四字而已,“大权旁落”而已,至于怎么个大权旁落法有兴趣的可以读读相关史书。为人君者,必担其责,不累其责,只顾声色犬马,难免为人所架空,所谓权利(力)即义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人如此,做皇帝也是如此。
其七,知人善任,因为与前面其三略有重合,不作详论。汉之高祖刘邦虽为人道为泼皮无赖却也因其知人善任,遂成帝业。汉高祖刘邦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历史不会相同但却会惊人的相似。巧的是,朱元璋身边也有李善长、 刘伯温 、徐达 、蓝玉之流,可比汉之高祖之张良、 萧何、 韩信之辈。巧的是朱元璋也成就了帝业,成了人人称羡的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的传奇人生令人叹服,也令我心生敬佩。从一无所有到富有四海,从家无寸土,到拥有万里疆土,从下民之极到九五至尊。称其一世豪杰亦不为过,然,亦有其缺憾,最为人诟病者杀伐太过耳。
纵观明太祖之成功,我认为当时的天下大势占四成,明太祖朱元璋的个人素质占三成,其他综合原因占三成。譬如:运气 、所遇之人等。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见识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不当之处望大家指正。
下面是我摘抄的历代对明太祖的评价,大家可一观: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曾说: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顺治帝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
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网友评论